每一根运城麻花都藏了生活的解药(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那时还小,不足十岁,或者更小。村里唱戏,戏台上唱得热闹,戏台下亦如集市般喧哗,各种小吃都有,羊肉热锅子场子大,开戏前围满了准备看戏的食客,凉粉摊子也不示弱,凉调、热炒香气四溢,戴眼镜的老姨夫是卖醪糟的,他烧醪糟的炮筒炉子连着小风箱,拉起来能发出如放炮般的巨大声响,自然也围满了好奇的吃货……这些都不是我感兴趣的,我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我也不是来看戏的,临时换戏目家里有几张戏票退不了,大人们不好意思来卖,交给我来处理。开戏之前,几张戏票都被我卖了,生意真好,我暗自庆幸,剩下的时间用来看戏。场子里的座位都被人用自家凳子、杌子占去,我在边缘的高处远远地看着台子上咿咿呀呀,身后诱人的香味时而干扰着我,无心观瞻。
我清楚兜里有钱,卖票所得整整一元钱被我换成了崭新的一张,正面是飒爽英姿的女拖拉机手,背面是羊群。这钱不是我的,得交回给大人,我们家的孩子从小都不碰钱,家里的钱在什么地方谁都知道,大人从来不用担心会丢失。继续看戏,我甚至能回想起当时戏台上的内容——万荣县蒲剧团的《彩楼记》,戏虽好但村里人都看了八百遍了,他们愿意听“齉鼻子小旦”唱的高腔,也不愿再看《彩楼记》了。村人因此还编排了顺口溜“万荣剧团没㞗戏,过来过去《彩楼记》”来嫌弃,故而那晚临时换戏家里大人才没来看戏,戏票浪费了又可惜……嗯,都串上了。戏台上,吕蒙正“不负十年寒窗苦读圣贤”,“杀猪宰羊谢苍天”,我身后不知何时支起来了个麻花摊子,是西沟范家做麻花的,麻花做得好,他姐嫁在我们巷。时下正火的喜剧团队名曰“开心麻花”,据说名字来自他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想吃麻花现给你拧》,这下可好,我身后恰好来了范家现做麻花的,不过吾乡人谓之为“搓”而非“拧”。
正是入秋的天气,离过年吃麻花的时候还早,急匆匆为卖戏票晚饭好像也没吃好,我终于忍不住诱惑,决定破例买根麻花吃。一毛伍是普通的,两毛油酥,我买了油酥的。他娘的,麻花真好吃,一块钱却只剩下八毛。一张整钱破开了,似乎花起来更加方便。接着,又一次一次在与诱惑搏斗中败下阵来,逐渐把一块钱换成五根麻花都纳入腹中,胃里实在了,兜里却空荡荡不名一文,只有指间还残留着些许油渍。多年以后,大学社会学课堂上接触到“破窗效应”,不由又想起了当年戏台之下一根一根痛吃麻花的那个小子。我们家的孩子在钱上是最让大人放心的,我们也从不撒谎,所以回家后,谎说钱丢了,大人们也就信了。至于,那次关于麻花的事,从此封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自此内心深处至少有了一些想法,以及一点点为实现“麻花自由”而努力的意思。
图片
某一年,过年期间巷里弄社火,这是以前春节人闲时的保留节目,是与吾乡人平凡生活紧密黏在一起的热闹,或者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刚刚包产到户不久,吾乡人谓之“单干”。粮食够吃了,食用油比先前尽管丰富了却还是不多,农家到底还是手里钱紧,所以各家的年过得还是畏缩,放不开。适逢新年正月初一,巷子里的人依惯例想热闹一下,不外乎凑个份子立个秋千之类,组织形式还是延续过去生产队的模式,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那样的年代,麻花显然作为好东西被隆重地突出出来,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跟着主事的大人挨家挨户敛麻花。这是我乐意干的事儿,颠颠地跟着到处跑腿,用筐子盛了从各家各户收上来的麻花,从此也见识了各式各样、颜色有别、形状各异的家户自制麻花。那样的麻花阵容驳杂如丐帮大会,稀罕顺溜的少,歪瓜裂枣、样貌奇崛的多,有的麻花不知是什么油炸出来的面色黢黑,有的则明显是用动物油脂炸的看上去黄白相间,有的显然是陈油炸的麻花面如重枣,黄的、黑的、棕的…
…挤挤挨挨紧密团结在一起。我管那些麻花叫“亚非拉兄弟”,惹得众人一阵轰笑。
我清楚兜里有钱,卖票所得整整一元钱被我换成了崭新的一张,正面是飒爽英姿的女拖拉机手,背面是羊群。这钱不是我的,得交回给大人,我们家的孩子从小都不碰钱,家里的钱在什么地方谁都知道,大人从来不用担心会丢失。继续看戏,我甚至能回想起当时戏台上的内容——万荣县蒲剧团的《彩楼记》,戏虽好但村里人都看了八百遍了,他们愿意听“齉鼻子小旦”唱的高腔,也不愿再看《彩楼记》了。村人因此还编排了顺口溜“万荣剧团没㞗戏,过来过去《彩楼记》”来嫌弃,故而那晚临时换戏家里大人才没来看戏,戏票浪费了又可惜……嗯,都串上了。戏台上,吕蒙正“不负十年寒窗苦读圣贤”,“杀猪宰羊谢苍天”,我身后不知何时支起来了个麻花摊子,是西沟范家做麻花的,麻花做得好,他姐嫁在我们巷。时下正火的喜剧团队名曰“开心麻花”,据说名字来自他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想吃麻花现给你拧》,这下可好,我身后恰好来了范家现做麻花的,不过吾乡人谓之为“搓”而非“拧”。
正是入秋的天气,离过年吃麻花的时候还早,急匆匆为卖戏票晚饭好像也没吃好,我终于忍不住诱惑,决定破例买根麻花吃。一毛伍是普通的,两毛油酥,我买了油酥的。他娘的,麻花真好吃,一块钱却只剩下八毛。一张整钱破开了,似乎花起来更加方便。接着,又一次一次在与诱惑搏斗中败下阵来,逐渐把一块钱换成五根麻花都纳入腹中,胃里实在了,兜里却空荡荡不名一文,只有指间还残留着些许油渍。多年以后,大学社会学课堂上接触到“破窗效应”,不由又想起了当年戏台之下一根一根痛吃麻花的那个小子。我们家的孩子在钱上是最让大人放心的,我们也从不撒谎,所以回家后,谎说钱丢了,大人们也就信了。至于,那次关于麻花的事,从此封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自此内心深处至少有了一些想法,以及一点点为实现“麻花自由”而努力的意思。
图片
某一年,过年期间巷里弄社火,这是以前春节人闲时的保留节目,是与吾乡人平凡生活紧密黏在一起的热闹,或者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刚刚包产到户不久,吾乡人谓之“单干”。粮食够吃了,食用油比先前尽管丰富了却还是不多,农家到底还是手里钱紧,所以各家的年过得还是畏缩,放不开。适逢新年正月初一,巷子里的人依惯例想热闹一下,不外乎凑个份子立个秋千之类,组织形式还是延续过去生产队的模式,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那样的年代,麻花显然作为好东西被隆重地突出出来,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跟着主事的大人挨家挨户敛麻花。这是我乐意干的事儿,颠颠地跟着到处跑腿,用筐子盛了从各家各户收上来的麻花,从此也见识了各式各样、颜色有别、形状各异的家户自制麻花。那样的麻花阵容驳杂如丐帮大会,稀罕顺溜的少,歪瓜裂枣、样貌奇崛的多,有的麻花不知是什么油炸出来的面色黢黑,有的则明显是用动物油脂炸的看上去黄白相间,有的显然是陈油炸的麻花面如重枣,黄的、黑的、棕的…
…挤挤挨挨紧密团结在一起。我管那些麻花叫“亚非拉兄弟”,惹得众人一阵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