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脸谱图典 一(6)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倘若再从更深、更广的方面来看,京剧与昆腔的关系就愈加明显。京剧中包括大量的昆腔艺术,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毋庸赘述,在演唱理论上,三庆班的演员,如卢胜奎、徐小香等,都以《梨园原》书中论及的昆腔表演艺术的原则为圭臬,此后广泛流布于北京的京剧界,对演员们的演唱风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京剧艺术受昆腔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诸有清一代“扶昆抑乱”的结果,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经典昆腔中所蕴含的深湛而丰厚的艺术养分成为了后起的京剧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与实践的宝库,而这种从前辈艺术中取镜借鉴的现象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三 京剧脸谱早期谱式与今日之比较
京剧脸谱在源流上与汉、徽、昆、弋、秦等各剧种的关系,特别是与昆弋的关系,已如上述。而京剧脸谱艺术的发展,一百余年来,亦有其自身的嬗变、分化与演进,主要表现在笔法之路、之意、之精几个方面。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戏画中京剧脸谱,属于早期京剧的脸谱谱式,在色彩、纹样上已有了明晰的整脸(如尉迟恭)、三块瓦脸(如关泰)、花三块瓦脸(如张飞)、碎脸(如马武)、僧脸(如杨延德)、大白粉脸(如曹操)、元宝粉脸(如李仁)、丑粉脸(如金祥瑞)、破脸(如许褚)。京剧脸谱谱式从一开始便有其系统性。
在笔法上,早期的京剧脸谱与今日的京剧脸谱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早期谱式眉眼较直竖(如《白良关》的尉迟恭、《长亭会》的申包胥)。(二)早期谱式中不同人物的脸谱,有的差别不甚明显,例如,张飞(《辕门射戟》)与项羽(《十面》)的脸谱相似。(三)早期有些人物的谱式与今日不同,例如,早期的许褚脸谱用破脸,今日则一般勾正脸,只有《华容道》一剧用破脸。(四)早期丑角脸谱已十分讲究,但文武丑角谱式的差别不若今日之明显。例如,金祥瑞(《胭脂褶》)与秦仁(《艳阳楼》)的谱式虽有不同,但差别不如今日显著。这些差别、变化的产生,与京剧净、丑角的分工以及流派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四 京剧脸谱各流派的形成与传承
过去,曾有人以不同年代的戏画中马武的脸谱为据,论证京剧脸谱谱式的繁简变迁。要作这类考证,首先,我们必须严格鉴定资料产生的时代、出处、所自剧种剧目等等,不可笼统地说明代、清代或民国时代的谱式,并由此遽下结论。倘若草率行事,不免令人产生事略意径之感。就以如今的剧目中马武的脸谱而言,不同剧种、不同演员所采用的谱式就大相径庭,各有所本,各有所自。今日的京剧马武脸谱,纹样暂且不论,单单就主色而言,就有蓝、绿两种用法。甘肃秦腔的马武用绿色破脸,湘剧中的马武用红、黑、白、粉红、淡灰五彩脸,而赣剧中的马武有用红色脸者。所有这些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脸谱谱式,均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并非均与昆腔马武的脸谱谱式直接相关。传统戏曲中脸谱谱式这类的今昔递嬗、演化,不仅仅是繁与简的变迁,并非所有剧中人物的脸谱谱式的发展均为由简而繁,由繁入简也是一些谱式变化所遵循的原则。
研究京剧脸谱艺术的发展与实质,我们不能脱离脸谱艺术赖以存身的京剧舞台,更不能脱离各种脸谱谱式的施用者——那些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净、丑演员。
清末民初,京剧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当此之时,角色分工的要求与人才辈出的局面,促成了各净、丑流派的出现。为了配合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各派艺术家在脸谱的笔法上也随之出现分化,既递相祖述,又推陈出新,由此逐渐形成了脸谱艺术的不同流派。为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这一时期的京剧艺术家们虽各逞其才,各具襟抱,彼此之间亦相互敬重,并无相轻、相轧之弊,加之台下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许与推动,京剧脸谱的流派艺术得以传扬。
三 京剧脸谱早期谱式与今日之比较
京剧脸谱在源流上与汉、徽、昆、弋、秦等各剧种的关系,特别是与昆弋的关系,已如上述。而京剧脸谱艺术的发展,一百余年来,亦有其自身的嬗变、分化与演进,主要表现在笔法之路、之意、之精几个方面。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戏画中京剧脸谱,属于早期京剧的脸谱谱式,在色彩、纹样上已有了明晰的整脸(如尉迟恭)、三块瓦脸(如关泰)、花三块瓦脸(如张飞)、碎脸(如马武)、僧脸(如杨延德)、大白粉脸(如曹操)、元宝粉脸(如李仁)、丑粉脸(如金祥瑞)、破脸(如许褚)。京剧脸谱谱式从一开始便有其系统性。
在笔法上,早期的京剧脸谱与今日的京剧脸谱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早期谱式眉眼较直竖(如《白良关》的尉迟恭、《长亭会》的申包胥)。(二)早期谱式中不同人物的脸谱,有的差别不甚明显,例如,张飞(《辕门射戟》)与项羽(《十面》)的脸谱相似。(三)早期有些人物的谱式与今日不同,例如,早期的许褚脸谱用破脸,今日则一般勾正脸,只有《华容道》一剧用破脸。(四)早期丑角脸谱已十分讲究,但文武丑角谱式的差别不若今日之明显。例如,金祥瑞(《胭脂褶》)与秦仁(《艳阳楼》)的谱式虽有不同,但差别不如今日显著。这些差别、变化的产生,与京剧净、丑角的分工以及流派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四 京剧脸谱各流派的形成与传承
过去,曾有人以不同年代的戏画中马武的脸谱为据,论证京剧脸谱谱式的繁简变迁。要作这类考证,首先,我们必须严格鉴定资料产生的时代、出处、所自剧种剧目等等,不可笼统地说明代、清代或民国时代的谱式,并由此遽下结论。倘若草率行事,不免令人产生事略意径之感。就以如今的剧目中马武的脸谱而言,不同剧种、不同演员所采用的谱式就大相径庭,各有所本,各有所自。今日的京剧马武脸谱,纹样暂且不论,单单就主色而言,就有蓝、绿两种用法。甘肃秦腔的马武用绿色破脸,湘剧中的马武用红、黑、白、粉红、淡灰五彩脸,而赣剧中的马武有用红色脸者。所有这些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脸谱谱式,均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并非均与昆腔马武的脸谱谱式直接相关。传统戏曲中脸谱谱式这类的今昔递嬗、演化,不仅仅是繁与简的变迁,并非所有剧中人物的脸谱谱式的发展均为由简而繁,由繁入简也是一些谱式变化所遵循的原则。
研究京剧脸谱艺术的发展与实质,我们不能脱离脸谱艺术赖以存身的京剧舞台,更不能脱离各种脸谱谱式的施用者——那些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净、丑演员。
清末民初,京剧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当此之时,角色分工的要求与人才辈出的局面,促成了各净、丑流派的出现。为了配合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各派艺术家在脸谱的笔法上也随之出现分化,既递相祖述,又推陈出新,由此逐渐形成了脸谱艺术的不同流派。为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这一时期的京剧艺术家们虽各逞其才,各具襟抱,彼此之间亦相互敬重,并无相轻、相轧之弊,加之台下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许与推动,京剧脸谱的流派艺术得以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