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4)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被宏大叙事所召唤的第三代
中国第三代导演,或来自军队,或来自十里洋场。他们有着各自的对旧时代的厌弃和仇恨,对新时代的抱拥和欣喜。他们其中也不乏隐性的,对那个热气腾腾、大干快上的红色中国的一丝难以洞察的、较为私己化的家国感怀。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最终都统一在全新的政权所整齐划一的纲领和策略之内。中国第三代导演就成长于新中国的初创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的过于趋同,置身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宏大语境之下,他们的作者风味并不出挑,只能说在打上较为鲜明的个人标签。在镜语上,崔嵬对长镜头有着偏爱;调度上,林农在群像勾勒上疏密有致;剧作上,成荫的叙事态度先抑后扬。他们中的杰出者,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其实比他们上一辈更为精到,圆熟,但却少了一些更为灵动的气韵,当然更少了富于勇气的感怀,在处理冲突时也免不了粗暴生硬,过于依赖二元对立。
人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种,革命与反革命,极少有对中间人群的书写。
这里必须提到演员出身的导演吕班,吕班热衷于勾描那些不完善,大概也很难改造好的小人物。他的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把笔墨洒到了寻常人生上来,展现了不因时代更替,而存留于人性夹缝中的痼疾。吕班的最后一部作品《未完成的喜剧》,则如匕首、投枪般直指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此片被禁,吕班的厄运也由此开始。
因为他的电影与新时期最重要的主题“成长”多少是有些相悖的,这成长包括改造和觉醒。一个农村青年要舍身炸碉堡(《董存瑞》)、一个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会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革命家庭》)、一个绿林好汉最终踏上革命征程(《独立大队》)、一个女奴要决定自己的命运(《红色娘子军》),至于鲁莽的人变得持重、善妒的人懂得了宽宏、自私的人学会了大量、娇骄二气的人变得可爱,这样的银幕形象更比比皆是。而资产阶级和小知识分子的改造,也如大浪淘沙般,筛选下来的是那些对新生活一往无前的红男绿女。这个时候的中国银幕,是一曲又一曲,响彻云霄的关于“英雄成长”的赞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真实的心声,它成为时代曲也是理所当然。
与观众打成一片
十七年的中国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真正建立了电影与观众的密切联系。建国前,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这舶来品为何物的,只有在新中国,电影才真正走向了田间垄头、厂棚军营。电影成为了那个年代最为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寓教于乐之外,更多的普罗大众感受到的是流动的光影摇曳之时所带来的心醉神迷。电影从形式到内容,从发行到放映,都不折不扣地走向了民间。有趣的是,中国第一届春晚也被拍成电影,由中央新影摄制,总导演是张骏祥,导演就有第三代的两位宿将林农和谢晋,舞台监督是大名鼎鼎的谢添。请来的嘉宾文教科卫一应俱全,如郭沫若、老舍、巴金、钱学森、华罗庚、梅兰芳、荣毅仁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欢聚一堂。这届春晚以电影化的时空关系,舞台空间得到了无限度的扩展,尤以侯宝林参加节目这一段最为明显。影片摄制于1956年,其中不是每一位人物都被称为同志,有的也被称为先生。
更重要的,它还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也就是说,1956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正在覆盖整个神州大地。
说到那个年代,观影人次最高的当数由苏里执导的《刘三姐》。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有不少人跟着放映队,翻山越岭,数十遍地观看这部景美人美的音乐片。有的人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把所有的歌词都记下来,并且要把每一首歌都学会。《刘三姐》也涉及到了阶级矛盾,但人们之所以无比热爱这部电影,是因为其有着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更有着动人的人情之美,民俗之韵。它极大地符合了国人的传统审美,它将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和“准”仙女下凡式的爱情童话,共同勾描于江山如画之中。至于那位娇俏可爱的壮族少女集才艺、智慧与正义于一身,却又分外地爽朗、明媚,洋溢着一种对生活本体极为朴素的热爱。《刘三姐》的纯净,也应和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十七年里最为沁人心脾的电影之一。王家乙的《五朵金花》和刘琼的《阿诗玛》都各有特色,但都远不及这一部。
中国第三代导演,或来自军队,或来自十里洋场。他们有着各自的对旧时代的厌弃和仇恨,对新时代的抱拥和欣喜。他们其中也不乏隐性的,对那个热气腾腾、大干快上的红色中国的一丝难以洞察的、较为私己化的家国感怀。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最终都统一在全新的政权所整齐划一的纲领和策略之内。中国第三代导演就成长于新中国的初创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的过于趋同,置身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宏大语境之下,他们的作者风味并不出挑,只能说在打上较为鲜明的个人标签。在镜语上,崔嵬对长镜头有着偏爱;调度上,林农在群像勾勒上疏密有致;剧作上,成荫的叙事态度先抑后扬。他们中的杰出者,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其实比他们上一辈更为精到,圆熟,但却少了一些更为灵动的气韵,当然更少了富于勇气的感怀,在处理冲突时也免不了粗暴生硬,过于依赖二元对立。
人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种,革命与反革命,极少有对中间人群的书写。
这里必须提到演员出身的导演吕班,吕班热衷于勾描那些不完善,大概也很难改造好的小人物。他的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把笔墨洒到了寻常人生上来,展现了不因时代更替,而存留于人性夹缝中的痼疾。吕班的最后一部作品《未完成的喜剧》,则如匕首、投枪般直指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此片被禁,吕班的厄运也由此开始。
因为他的电影与新时期最重要的主题“成长”多少是有些相悖的,这成长包括改造和觉醒。一个农村青年要舍身炸碉堡(《董存瑞》)、一个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会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革命家庭》)、一个绿林好汉最终踏上革命征程(《独立大队》)、一个女奴要决定自己的命运(《红色娘子军》),至于鲁莽的人变得持重、善妒的人懂得了宽宏、自私的人学会了大量、娇骄二气的人变得可爱,这样的银幕形象更比比皆是。而资产阶级和小知识分子的改造,也如大浪淘沙般,筛选下来的是那些对新生活一往无前的红男绿女。这个时候的中国银幕,是一曲又一曲,响彻云霄的关于“英雄成长”的赞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真实的心声,它成为时代曲也是理所当然。
与观众打成一片
十七年的中国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真正建立了电影与观众的密切联系。建国前,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这舶来品为何物的,只有在新中国,电影才真正走向了田间垄头、厂棚军营。电影成为了那个年代最为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寓教于乐之外,更多的普罗大众感受到的是流动的光影摇曳之时所带来的心醉神迷。电影从形式到内容,从发行到放映,都不折不扣地走向了民间。有趣的是,中国第一届春晚也被拍成电影,由中央新影摄制,总导演是张骏祥,导演就有第三代的两位宿将林农和谢晋,舞台监督是大名鼎鼎的谢添。请来的嘉宾文教科卫一应俱全,如郭沫若、老舍、巴金、钱学森、华罗庚、梅兰芳、荣毅仁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欢聚一堂。这届春晚以电影化的时空关系,舞台空间得到了无限度的扩展,尤以侯宝林参加节目这一段最为明显。影片摄制于1956年,其中不是每一位人物都被称为同志,有的也被称为先生。
更重要的,它还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也就是说,1956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正在覆盖整个神州大地。
说到那个年代,观影人次最高的当数由苏里执导的《刘三姐》。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有不少人跟着放映队,翻山越岭,数十遍地观看这部景美人美的音乐片。有的人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把所有的歌词都记下来,并且要把每一首歌都学会。《刘三姐》也涉及到了阶级矛盾,但人们之所以无比热爱这部电影,是因为其有着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更有着动人的人情之美,民俗之韵。它极大地符合了国人的传统审美,它将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和“准”仙女下凡式的爱情童话,共同勾描于江山如画之中。至于那位娇俏可爱的壮族少女集才艺、智慧与正义于一身,却又分外地爽朗、明媚,洋溢着一种对生活本体极为朴素的热爱。《刘三姐》的纯净,也应和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十七年里最为沁人心脾的电影之一。王家乙的《五朵金花》和刘琼的《阿诗玛》都各有特色,但都远不及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