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6)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林家铺子》,1959年。水华导演,于蓝、谢添主演,影片既讲述了旧中国西方经济侵略所造成的惨况,也对部分国人的狡诈与自私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影片基本代表了17年电影的最高成就。
田壮壮和陈凯歌都甘拜下风的《林家铺子》
真论第三代导演里谁成就最高,除公认的谢晋外,水华也是位相当厉害的角色。他执导的影片不多,最显其功底的是与著名演员于蓝合作的三部影片《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这三部电影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水准,尤其后两部,是红色经典不可绕过的佳作。而水华最好的作品,也是十七年中国电影首屈一指的杰作,却是一部不正面表现革命斗争的影片《林家铺子》。影片的主创阵容极其豪华,编剧夏衍、摄影钱江和美工池宁则在另一部表现江南水乡的影片《祝福》有过精彩合作,这一次对时代的还原,更为优雅。演员方面,也是个顶个的强,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奉献出他的最高峰,那不事张扬却高度容纳的表演已达到国际水准,林彬、韩涛、邸力、陈述等老戏骨在不多的戏份里,个个光彩照人。于蓝其实戏份更少,她在片尾那一声凄厉的呼喊,却被其子田壮壮认为是他母亲最好的表演。
影片连副导演都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谢铁骊。影片取材自茅盾的同名小说,勾勒了一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商战”景观,叙事沉稳却扣人心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视听关系上,写意和写实交相辉映,几处声画分离的剪辑相当漂亮。假如说第三代导演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有浓郁的中国味外,而《林家铺子》则传达着更为悠远的中国气派。虽然影片的背景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经受西方经济侵略时的种种不堪,但透射出的中国式的世故人情,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聪明终被聪明误,而活下去,不是像人一样地活下去,而是像鬼一样地活下去。影片以冷静的笔触,几乎见不到血光地展现了一幅人吃人的冰冷画卷。《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一个异类,按当年的说法,林老板这个小业主,是个不折不扣的剥削者,影片也展现了他狡猾而残忍的嘴脸,可当他扔下乱摊子,坐在乌蓬船里,你又忍不住对这个可怜的丈夫,无助的父亲投以同情。
这不仅仅是对万恶的旧社会感到胆寒,而是大厦将倾,安有完卵的宿命感。影片的许多人物不管其品性如何,阶级立场如何都在苟延残喘,都不得善终。《林家铺子》是十七年中国电影里,几乎是唯一的一部真正具现实主义品格的杰作。包括田壮壮和陈凯歌在内的许多导演,在这样一部极具中国人情风貌的面前,都承认他们一辈子也拍不出这样的好电影来。
谢晋在文革后达到高峰
《牧马人》,1982年。谢晋导演,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朱时茂、丛珊主演,讲述虽然主人公有着从孤儿到右派的悲惨经历,但在牧民的关怀下重获生活的勇气。
水华自从不在和于蓝合作,他的电影就乏善可陈。包括他在文革后拍摄的《伤逝》,也多少有些有心无力。而谢晋则在文革后期,焕发了艺术的第二春,他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都是永载影史的名片。他具抒情色彩的情节剧,在某些人看来,有着公子落难的戏码在,更有人斥责谢晋模式有煽情过度之嫌。但都难掩其对历史的叩问既真切又难缠的困境所在。谢晋之于中国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他像杜甫一样,用影片架构了共和国从孕育到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那也许不是最精准的晴雨表,却仍然让我们一窥时代的种种面相。谢晋的题材选择乃至创作观,很多时候,都不是自觉的,但依然渗透出一代艺术家在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时的迷惘和困惑。而谢晋艺术生命之持久之旺盛,在中国导演里,也是相当罕见的。他七十四岁高龄执导的《鸦片战争》虽在立意没有重大突破,不少地方也略显仓促,但那份末世光景的气象仍显示出这位老艺术家精湛的功底。
田壮壮和陈凯歌都甘拜下风的《林家铺子》
真论第三代导演里谁成就最高,除公认的谢晋外,水华也是位相当厉害的角色。他执导的影片不多,最显其功底的是与著名演员于蓝合作的三部影片《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这三部电影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水准,尤其后两部,是红色经典不可绕过的佳作。而水华最好的作品,也是十七年中国电影首屈一指的杰作,却是一部不正面表现革命斗争的影片《林家铺子》。影片的主创阵容极其豪华,编剧夏衍、摄影钱江和美工池宁则在另一部表现江南水乡的影片《祝福》有过精彩合作,这一次对时代的还原,更为优雅。演员方面,也是个顶个的强,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奉献出他的最高峰,那不事张扬却高度容纳的表演已达到国际水准,林彬、韩涛、邸力、陈述等老戏骨在不多的戏份里,个个光彩照人。于蓝其实戏份更少,她在片尾那一声凄厉的呼喊,却被其子田壮壮认为是他母亲最好的表演。
影片连副导演都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谢铁骊。影片取材自茅盾的同名小说,勾勒了一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商战”景观,叙事沉稳却扣人心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视听关系上,写意和写实交相辉映,几处声画分离的剪辑相当漂亮。假如说第三代导演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有浓郁的中国味外,而《林家铺子》则传达着更为悠远的中国气派。虽然影片的背景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经受西方经济侵略时的种种不堪,但透射出的中国式的世故人情,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聪明终被聪明误,而活下去,不是像人一样地活下去,而是像鬼一样地活下去。影片以冷静的笔触,几乎见不到血光地展现了一幅人吃人的冰冷画卷。《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一个异类,按当年的说法,林老板这个小业主,是个不折不扣的剥削者,影片也展现了他狡猾而残忍的嘴脸,可当他扔下乱摊子,坐在乌蓬船里,你又忍不住对这个可怜的丈夫,无助的父亲投以同情。
这不仅仅是对万恶的旧社会感到胆寒,而是大厦将倾,安有完卵的宿命感。影片的许多人物不管其品性如何,阶级立场如何都在苟延残喘,都不得善终。《林家铺子》是十七年中国电影里,几乎是唯一的一部真正具现实主义品格的杰作。包括田壮壮和陈凯歌在内的许多导演,在这样一部极具中国人情风貌的面前,都承认他们一辈子也拍不出这样的好电影来。
谢晋在文革后达到高峰
《牧马人》,1982年。谢晋导演,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朱时茂、丛珊主演,讲述虽然主人公有着从孤儿到右派的悲惨经历,但在牧民的关怀下重获生活的勇气。
水华自从不在和于蓝合作,他的电影就乏善可陈。包括他在文革后拍摄的《伤逝》,也多少有些有心无力。而谢晋则在文革后期,焕发了艺术的第二春,他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都是永载影史的名片。他具抒情色彩的情节剧,在某些人看来,有着公子落难的戏码在,更有人斥责谢晋模式有煽情过度之嫌。但都难掩其对历史的叩问既真切又难缠的困境所在。谢晋之于中国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他像杜甫一样,用影片架构了共和国从孕育到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那也许不是最精准的晴雨表,却仍然让我们一窥时代的种种面相。谢晋的题材选择乃至创作观,很多时候,都不是自觉的,但依然渗透出一代艺术家在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时的迷惘和困惑。而谢晋艺术生命之持久之旺盛,在中国导演里,也是相当罕见的。他七十四岁高龄执导的《鸦片战争》虽在立意没有重大突破,不少地方也略显仓促,但那份末世光景的气象仍显示出这位老艺术家精湛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