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红色经典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7)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文革后,不减实力的导演有两位,都将重心转向了文学改编,分别是谢铁骊和凌子风。谢的《包氏父子》根据张天翼的小说改编,有些被原作捆住了手脚,有点中规中矩。而他执导的六集长片《红楼梦》有些被低估了,除了不能接受女性去扮演贾宝玉之外,其他部分都相当考究、精细。考虑到这部巨著的拍摄难度,没有一定的大手笔是拍不了这样的“大片”的。凌子风的《骆驼祥子》京腔京韵是相当悦耳动听,可惜临门一脚的凄凉劲不如原作般直往人心坎上扎。凌子风的另一部名著名片《边城》,其实拍得很难得。天高云淡的气氛是有了,只是又少了少女春情萌动时的那一份烂漫。
第三代中有两位擅拍军旅题材的两位,文革后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景观。成荫的《西安事变》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蒋介石,精准的调度能力也越发炉火纯青,对中国式革命题材大片具有不容忽视的示范作用。而另一位容易忽略的大才,曾师从于汤晓丹的王炎。他在文革前拍摄的《战火中的青春》和《回民支队》,已才情四溢。而他文革后执导的《从奴隶到将军》,将一个本应具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并不过分渲染他的英雄气概,而更多地展现他艰难的成长,悲情意味颇浓。影片的叙事大开大合,是部具史诗气概的优秀作品。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着精准、生动而传神的描写。《从奴隶到将军》是中国人物传记电影的典范之作。
第三代导演,在十七年间和改革开放以后,为后来的中国电影树立了许多典范。在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其叙事策略、美学风范和类型建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是到了这个新世纪,继承者几乎寥寥。我们在当下的大银幕上,很难看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悲欣交集,也极少能感受到青春飞扬时充满理想主义光芒的照射。至于风格化,眼下的中国大部分电影要不以张扬个性为耻,要不在其经不起考验,随时准备变节的个性里沾沾自喜或自怨自艾。那么,中国第三代最直接的后来者,对第三代导演饱经风霜的历史与现实的情意结,是照单全收,还是另辟蹊径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