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3)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野火春风斗古城》(上图),1963年。讲述了地下工作者在敌伪省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回民支队》(下图),1959年。冯一夫与李俊联合执导,讲述回族英雄马本斋怎样在抗日战争中成长为优秀革命者的故事,
至于八一厂,作为由军队设立的电影制片厂,其用影像雕刻的金戈铁马,大体上,既不像上影厂,如《南征北战》和《红日》那样气吞山河,也不及北影、长影制作的影片细致动情,在以人情为美的基础上,抒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不过八一厂女导演,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的王苹,在她执导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倒流淌着一种火热年华里极难见闻到的清流。十七年电影里,切实反映军人爱情的影片不多,最有影响的有两部,一部是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另一部便是王苹的《柳堡的故事》。一个小战士与一乡村少女的爱情,处理得恬静温馨,甚至有着那个年代所少有的伤感。而她的另一部谍战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完全着墨于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而将他们的个人生活书写得清新怡人。而八一厂成就最高的导演,窃以为是李俊,他在“文革”后执导的《归心似箭》,颇具探索意义。
而他担任总导演的《大决战》系列,更以摧枯拉朽之气,达到了中国全景式战争片目前来看的最高成就。“李俊”在文革前初执导筒的《回民支队》,就已显现出他在塑造人物上的过人才情,且流露出革命战争行进过程中的复杂性,如民族矛盾和土地归属,这些革命路上的绊脚石是如何困扰着革命征程中前进的步伐。而他另一部反映藏族人民的电影《农奴》。其浓郁的造型色彩,虽是黑白两色,却极具雕塑感。那份黑暗压抑的气氛营造,所形成的孤冷凝滞,搁至今日,都有令人叹服之处。
《革命家庭》,1960年。水华导演,孙道临、于蓝主演,讲述了一个家庭为了革命所遭受到的牺牲与磨难,影片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编剧奖,女主角于蓝获莫斯科电 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八一厂还有一位著名导演严寄洲,基本是位自学成材的电影人。他的影片真正捧红了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两位偶像王心刚和王晓棠。两人均阳光明媚、朝气蓬勃。他们的面孔,就象征了那个新时代所蕴藏的无穷的活力。由严寄洲执导,二王合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当年工农兵最为喜闻乐见的影片之一。严寄洲另一部具“无间道”色彩的影片《英雄虎胆》,同样家喻户晓,王晓棠的美貌也得到大面积的传播。而严寄洲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一部群众基础并不广泛的《五更寒》。影片少有地显示了革命战争的艰难和复杂,一支游击队遭遇挫折之后,投降的投降、叛变的叛变、逃跑的逃跑,坚持下来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革命群众拖后腿的拖后腿,四处观望的四处观望。一游击队员受不了饥寒,竟睡起懒觉来。另一游击人员到农人家讨饭时,没人敢施舍,饿晕在门口。
这和许多影片中所呈现的军民鱼水情的欢腾场面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影片在意识上,较为大胆,只是影像本身上还欠缺力度。
这儿要额外说另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具残酷气息的影片《党的女儿》。本片由长影台柱级导演林农执导,在剧情推进和人物流变上,更加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女地下党员,屡屡被逼入无处靠岸的绝境,险些让她的一腔热血都无法挥洒。而她的坚贞不移与敌方的凶残、我方变节分子的软弱,以及不明真相群众的猜忌,对比出一种真切且动人的力量。这个极为朴素,很多时候都显得孤独的革命者,所经受的风雨洗礼更多的源自精神上的磨砺。也就是说,它的歌咏是落到实处的,甚至带出一种悲怆的意味。
《回民支队》(下图),1959年。冯一夫与李俊联合执导,讲述回族英雄马本斋怎样在抗日战争中成长为优秀革命者的故事,
至于八一厂,作为由军队设立的电影制片厂,其用影像雕刻的金戈铁马,大体上,既不像上影厂,如《南征北战》和《红日》那样气吞山河,也不及北影、长影制作的影片细致动情,在以人情为美的基础上,抒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不过八一厂女导演,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的王苹,在她执导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倒流淌着一种火热年华里极难见闻到的清流。十七年电影里,切实反映军人爱情的影片不多,最有影响的有两部,一部是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另一部便是王苹的《柳堡的故事》。一个小战士与一乡村少女的爱情,处理得恬静温馨,甚至有着那个年代所少有的伤感。而她的另一部谍战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完全着墨于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而将他们的个人生活书写得清新怡人。而八一厂成就最高的导演,窃以为是李俊,他在“文革”后执导的《归心似箭》,颇具探索意义。
而他担任总导演的《大决战》系列,更以摧枯拉朽之气,达到了中国全景式战争片目前来看的最高成就。“李俊”在文革前初执导筒的《回民支队》,就已显现出他在塑造人物上的过人才情,且流露出革命战争行进过程中的复杂性,如民族矛盾和土地归属,这些革命路上的绊脚石是如何困扰着革命征程中前进的步伐。而他另一部反映藏族人民的电影《农奴》。其浓郁的造型色彩,虽是黑白两色,却极具雕塑感。那份黑暗压抑的气氛营造,所形成的孤冷凝滞,搁至今日,都有令人叹服之处。
《革命家庭》,1960年。水华导演,孙道临、于蓝主演,讲述了一个家庭为了革命所遭受到的牺牲与磨难,影片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编剧奖,女主角于蓝获莫斯科电 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八一厂还有一位著名导演严寄洲,基本是位自学成材的电影人。他的影片真正捧红了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两位偶像王心刚和王晓棠。两人均阳光明媚、朝气蓬勃。他们的面孔,就象征了那个新时代所蕴藏的无穷的活力。由严寄洲执导,二王合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当年工农兵最为喜闻乐见的影片之一。严寄洲另一部具“无间道”色彩的影片《英雄虎胆》,同样家喻户晓,王晓棠的美貌也得到大面积的传播。而严寄洲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一部群众基础并不广泛的《五更寒》。影片少有地显示了革命战争的艰难和复杂,一支游击队遭遇挫折之后,投降的投降、叛变的叛变、逃跑的逃跑,坚持下来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革命群众拖后腿的拖后腿,四处观望的四处观望。一游击队员受不了饥寒,竟睡起懒觉来。另一游击人员到农人家讨饭时,没人敢施舍,饿晕在门口。
这和许多影片中所呈现的军民鱼水情的欢腾场面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影片在意识上,较为大胆,只是影像本身上还欠缺力度。
这儿要额外说另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具残酷气息的影片《党的女儿》。本片由长影台柱级导演林农执导,在剧情推进和人物流变上,更加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女地下党员,屡屡被逼入无处靠岸的绝境,险些让她的一腔热血都无法挥洒。而她的坚贞不移与敌方的凶残、我方变节分子的软弱,以及不明真相群众的猜忌,对比出一种真切且动人的力量。这个极为朴素,很多时候都显得孤独的革命者,所经受的风雨洗礼更多的源自精神上的磨砺。也就是说,它的歌咏是落到实处的,甚至带出一种悲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