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2)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新中国电影的四大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共有四大制片基地,即上海、北京、长春和八一厂。
上影厂的组成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过来的“中电一厂、二厂”等制片厂,也有国泰、昆仑、文华等民营电影公司。1957年,在电影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上影厂改组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江南、海燕、天马三大故事片厂,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制片厂等数家单位。“文革”中,三大故事片厂恢复了上影厂建制。
相较于其他地方,上海还保有一定的好莱坞叙事传统,比如像卢珏的处女作《羊城暗哨》和刘琼导演的《51号兵站》,它们都属于反特片这一十七年电影中最重要的片种。论情节的急转直下,扭桥的生动自然,人物刻画的鲜明利落,较其他电影基地而言,上影厂出品的显然更为游刃有余。更何况上影厂最大的骄傲,第三代导演中的扛鼎级人物谢晋,作为情节剧的顶级好手,已在“文革”前,大放异彩——其执导的女性三部曲《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已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小兵张嘎》(上图),1961年。改编自徐光耀的小说,由著名导演崔嵬执导,建国后最知名的儿童片之一,既有着天真浪漫的童趣,又有着斗智斗勇的跌宕与惊险。
《早春二月》(下图),1963年。该片因反映小知兼小资的彷徨和犹疑,而成为当年一部需接受公开批判的电影。
上海由于自由商品经济在旧中国最为发达,他们的新旧交替之感,相较其他两地,感受也更为独特一些。丁然的《女理发师》和鲁韧的《李双双》,都有一种自我改造的意识在。《李双双》在我看来,真正具时代变迁讯息的是李双双的丈夫喜旺,他有惊无险地克服其小农意识的过程,曾让无数中国人捧腹不已。
北京的电影人,大多来自延安,受前苏联的创作风向浸染最多,但其间的优秀影片,也受中国式话本、传奇的影响较重。这在北影四大帅之一的崔嵬(另三大帅为成荫、水华、凌子风)身上表现较为明显,他执导的《小兵张嘎》中,那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顽皮少年,颇有些梁山好汉的劲头。而谢铁骊的电影洋味和古韵兼而有之,这在他的代表作《早春二月》里极为显著,这片子因反映小知兼小资的彷徨和犹疑,而成为当年一部需接受公开批判的电影。总体而言,北影厂的影片最为大气,像崔嵬的《青春之歌》、凌子风的《红旗谱》、水华的《革命家庭》都有着大江东去般的史诗品格。有着清晰的年代跨度,对历史纵深的处理也较为复杂。
长影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号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954年,中国电影一共提掖了几位导演,将其送其导筒前,其中长影就占了五位,分别是王炎、林农、苏里、武兆堤、郭维。除王炎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调入北影。其他四位,均成为长影厂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共有四大制片基地,即上海、北京、长春和八一厂。
上影厂的组成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过来的“中电一厂、二厂”等制片厂,也有国泰、昆仑、文华等民营电影公司。1957年,在电影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上影厂改组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江南、海燕、天马三大故事片厂,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制片厂等数家单位。“文革”中,三大故事片厂恢复了上影厂建制。
相较于其他地方,上海还保有一定的好莱坞叙事传统,比如像卢珏的处女作《羊城暗哨》和刘琼导演的《51号兵站》,它们都属于反特片这一十七年电影中最重要的片种。论情节的急转直下,扭桥的生动自然,人物刻画的鲜明利落,较其他电影基地而言,上影厂出品的显然更为游刃有余。更何况上影厂最大的骄傲,第三代导演中的扛鼎级人物谢晋,作为情节剧的顶级好手,已在“文革”前,大放异彩——其执导的女性三部曲《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已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小兵张嘎》(上图),1961年。改编自徐光耀的小说,由著名导演崔嵬执导,建国后最知名的儿童片之一,既有着天真浪漫的童趣,又有着斗智斗勇的跌宕与惊险。
《早春二月》(下图),1963年。该片因反映小知兼小资的彷徨和犹疑,而成为当年一部需接受公开批判的电影。
上海由于自由商品经济在旧中国最为发达,他们的新旧交替之感,相较其他两地,感受也更为独特一些。丁然的《女理发师》和鲁韧的《李双双》,都有一种自我改造的意识在。《李双双》在我看来,真正具时代变迁讯息的是李双双的丈夫喜旺,他有惊无险地克服其小农意识的过程,曾让无数中国人捧腹不已。
北京的电影人,大多来自延安,受前苏联的创作风向浸染最多,但其间的优秀影片,也受中国式话本、传奇的影响较重。这在北影四大帅之一的崔嵬(另三大帅为成荫、水华、凌子风)身上表现较为明显,他执导的《小兵张嘎》中,那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顽皮少年,颇有些梁山好汉的劲头。而谢铁骊的电影洋味和古韵兼而有之,这在他的代表作《早春二月》里极为显著,这片子因反映小知兼小资的彷徨和犹疑,而成为当年一部需接受公开批判的电影。总体而言,北影厂的影片最为大气,像崔嵬的《青春之歌》、凌子风的《红旗谱》、水华的《革命家庭》都有着大江东去般的史诗品格。有着清晰的年代跨度,对历史纵深的处理也较为复杂。
长影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号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954年,中国电影一共提掖了几位导演,将其送其导筒前,其中长影就占了五位,分别是王炎、林农、苏里、武兆堤、郭维。除王炎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调入北影。其他四位,均成为长影厂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