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经典碟片指南——评《国外后现代电影》/ 作者:张献民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经典碟片指南——评《国外后现代电影》/ 作者:张献民


我们看到的多数东西,还是很古典的。古典的电影可以理解为以故事线索和假设的观众的兴趣点以及兴趣点的转移为剪接的理由。这样的原理充满对客体的尊重、自身的谦卑。
现代主义,在电影中,跟在许多其他领域相似,以个人意识为剪接原理。所以才能看到戈达尔这样的人在《疯狂彼埃罗》的开场戏中将打网球、泡澡、夜晚的街景、书店剪在一起,同时有网球、叫喊、鸟叫、马路的低吼、巴赫的音乐和贝尔蒙多念委拉斯开兹传记的声音重叠交错。
所以,不尊重客观和观众(起码是表面上尊重,因为部分现代派人士认为他们比古典电影人更尊重观众)、以主观为出发点的爱森斯坦们,是现代派的鼻祖。他们用电影来解释观念、鼓舞革命热情。跟后来“正宗"现代派的大区别,是他们代表的是”公共意识“。
在公共意识中,影人如同上古岩画的作者,呈现的只有作品,没有姓名;现代派则把个人虚荣领导到极致,有时我们只能面对姓名,姓名的远播超越了作品。比如听说过费里尼的影迷可能只看过他一部影片,而且是盗版碟。
模仿“公共意识 引导观众————个人意识 不管观众”的线索,走下来到达后现代,该是另一种答案:“公共意识 不管观众"。
眼下有了这本指东打西、天马行空、图文并茂的后现代电影手册————《国外后现代电影》。这本电影书的特点是:多(提到无数片名和人名)、怪(大部分是希奇古怪的影片)、炫(怪片一般观赏性不强,青松选的却大多能轻松观看)、近(离我们较近,具体说来是大部分买得到的碟片)。写着写着,竟然成了国内第一本有关后现代电影的理论专著,好玩之中也顺便梳理了一下电影的历史,以及中国电影数度不在世界电影之内的尴尬。文体却并不学究和匠气。
比如,看过《红白蓝》和《罗拉快跑》的人被引导去找《盲打误撞》,看过《阿甘正传》的下一步可以看《第八天》,对看过《猜火车》的人谈《浅坟》。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本书谈论的更像是现代电影而不是后现代电影,很像本指南、字典,有上网的感觉。平均每部影片不足半页纸。谈到的是该片最炫目之处,很引人入胜,读后看片的愿望很强烈。资深碟友阅读后会自动去找自己没有的回来看,有志向的碟商可能会去找书中有而市面上没有的回来刻。
但是,缺少的东西也很多。作者非美倾向严重,对美国只看见好莱坞,欧洲片则只见到最奇怪、最有特色的。结果,美国的独立电影几乎没有提,其他地方清新一点、性灵一点的东西也提得很少。至于没有恐怖、灵异等类型,大概怪不得作者,是(自我)审查的缘故。
比如碟商们在伯里耶的影片中只出版过《浪得过火》(原文名《我的男人》),该是他们认为这部相对比较火爆、更奇怪。比如库斯土里卡的影片,碟商们只看中《地下》(又名《没有天空的城市》),程青松也只谈了这一部。据我所知,库氏的其它影片,青松并非都没看过。再比如伍迪·艾伦的东西只提《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大概因为七十年代他最好的影片都没有碟版。尽量谈大家找得到的影片,是青松替读者和每年只能在院线里看到10部世界电影的观众着想。
中国大陆电影已经让我们有不能承受之重、累、乏、倦,香港的后现代大师周星驰却大行其道,引无数影迷竞折腰。看看这本有关国外后现代电影的书,权当解解眼馋,好比迟到的你刚刚进入漆黑的电影院,瞥见领座员的那一束电筒光,暗自庆幸,还好,是连环场,电影只演了四分之一,高潮尚未到来,开头待会儿再补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