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东前传(4)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这是他们能够成为优秀分子,能够被中国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的领导者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个局面,我认为与山东的特殊性、历史性有着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红色文化的纪念和研究中,还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
三、尚武精神
山东由于频繁经历战争,使得山东地区长期具有尚武精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百家争鸣”。但是,有一个人号称“百家宗师”,显示出他对“百家”的深远影响,他就是商周交替之际的姜子牙。关于姜子牙、姜太公既有很多不实的传说,也有很多可靠的记载。关于姜子牙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但这不重要。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齐国最初的都城就在山东临淄。齐鲁后来成为山东的别称。姜子牙对于山东的影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是巨大而深远的。
姜子牙虽号称“百家宗师”,但有一“家”特别重要,即兵家。姜子牙被后世确认为兵家宗师、中国武祖,基本上没有疑义。姜子牙之后,至今仍因《孙子兵法》名扬世界的中国古代兵法家孙武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的杰出军事人才还有:孙吴连称的军事家吴起;兵家实战始祖孙膑;战国名将蒙骜、蒙恬祖孙;西汉名将彭越、吕泽;另一位西汉大将陈汤有一句名言至今依然被人称颂:“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是山东济宁人;三国时期的纪灵、乐进,以智谋见长的诸葛亮;唐初名将英国公李勣,小说戏台上传唱不绝的唐初翼国公秦琼、程咬金;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单雄信、王仙芝、黄巢;宋代率众起义抗金的诗人辛弃疾;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山东既有军事谋略家,又有百战不饶的战将,中国古代传世兵书,有好几个作者都是山东人。
近代以来,山东依旧名将辈出,例如张自忠、王耀武、宋哲元、赵登禹、孙传芳、张宗昌、李延年、上官云相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中,山东也涌现了无数军事人才,例如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马耀南、孤胆英雄杨子荣、地雷战高手于化虎、铁道游击队洪振海、抗日英雄节振国、任常伦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迄今为止,山东籍上将27人,其中包括原空军司令王海,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中将100人,少将400余人,山东目前是全国第一将军省。从这个简单的名单罗列可以看出,山东人的尚武精神分布于各个层次,既有高级将领,也有普通战士、民兵。我认为,这一现象得益于山东历来浓厚的文化传统。
2700多年前管仲任齐国宰相,为了实现寓兵于农,将保甲制度与军队组织紧密结合。此后的中国历史中,保甲制度历朝历代多有变迁,就山东来说,民团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对于民团、乡团等地方民间武装,历史的评价有褒有贬。然而,它首先是民间尚武精神的体现,与山东民间较为普及的练拳习武风气相一致,义和拳、梅花拳、螳螂拳、孙膑拳、地功拳、通背拳、八卦拳、四季拳、红拳、金钟罩、大刀会等拳会社团在山东长期普遍存在。其次,这些民间武术团体一方面承担保护地方安宁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抵御外侮的作用。历史评价对它的贬低主要是因为民团有时会对抗农民起义,但有时它也会成为农民起义的一部分,并且,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中,我们也看到民团活跃的身影。因此,当抗日战争爆发,民间习武以及结社的传统在抵抗日寇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许世友这样的高级将领身上以及地雷战、游击队这种民兵组织那里同时得到体现。
顺便说个问题:为何地雷战出现在胶东?胶东地区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基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炸药就是道家发明的。道家古代方士很多都是山东人,元朝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全都是胶东人。地雷战与道家的关系,也许是猜测或巧合,但是,文化氛围和尚武精神造成山东籍将士能征惯战,在我看来是有必然联系的。
三、尚武精神
山东由于频繁经历战争,使得山东地区长期具有尚武精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百家争鸣”。但是,有一个人号称“百家宗师”,显示出他对“百家”的深远影响,他就是商周交替之际的姜子牙。关于姜子牙、姜太公既有很多不实的传说,也有很多可靠的记载。关于姜子牙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但这不重要。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齐国最初的都城就在山东临淄。齐鲁后来成为山东的别称。姜子牙对于山东的影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是巨大而深远的。
姜子牙虽号称“百家宗师”,但有一“家”特别重要,即兵家。姜子牙被后世确认为兵家宗师、中国武祖,基本上没有疑义。姜子牙之后,至今仍因《孙子兵法》名扬世界的中国古代兵法家孙武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的杰出军事人才还有:孙吴连称的军事家吴起;兵家实战始祖孙膑;战国名将蒙骜、蒙恬祖孙;西汉名将彭越、吕泽;另一位西汉大将陈汤有一句名言至今依然被人称颂:“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是山东济宁人;三国时期的纪灵、乐进,以智谋见长的诸葛亮;唐初名将英国公李勣,小说戏台上传唱不绝的唐初翼国公秦琼、程咬金;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单雄信、王仙芝、黄巢;宋代率众起义抗金的诗人辛弃疾;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山东既有军事谋略家,又有百战不饶的战将,中国古代传世兵书,有好几个作者都是山东人。
近代以来,山东依旧名将辈出,例如张自忠、王耀武、宋哲元、赵登禹、孙传芳、张宗昌、李延年、上官云相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中,山东也涌现了无数军事人才,例如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马耀南、孤胆英雄杨子荣、地雷战高手于化虎、铁道游击队洪振海、抗日英雄节振国、任常伦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迄今为止,山东籍上将27人,其中包括原空军司令王海,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中将100人,少将400余人,山东目前是全国第一将军省。从这个简单的名单罗列可以看出,山东人的尚武精神分布于各个层次,既有高级将领,也有普通战士、民兵。我认为,这一现象得益于山东历来浓厚的文化传统。
2700多年前管仲任齐国宰相,为了实现寓兵于农,将保甲制度与军队组织紧密结合。此后的中国历史中,保甲制度历朝历代多有变迁,就山东来说,民团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对于民团、乡团等地方民间武装,历史的评价有褒有贬。然而,它首先是民间尚武精神的体现,与山东民间较为普及的练拳习武风气相一致,义和拳、梅花拳、螳螂拳、孙膑拳、地功拳、通背拳、八卦拳、四季拳、红拳、金钟罩、大刀会等拳会社团在山东长期普遍存在。其次,这些民间武术团体一方面承担保护地方安宁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抵御外侮的作用。历史评价对它的贬低主要是因为民团有时会对抗农民起义,但有时它也会成为农民起义的一部分,并且,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中,我们也看到民团活跃的身影。因此,当抗日战争爆发,民间习武以及结社的传统在抵抗日寇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许世友这样的高级将领身上以及地雷战、游击队这种民兵组织那里同时得到体现。
顺便说个问题:为何地雷战出现在胶东?胶东地区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基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炸药就是道家发明的。道家古代方士很多都是山东人,元朝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全都是胶东人。地雷战与道家的关系,也许是猜测或巧合,但是,文化氛围和尚武精神造成山东籍将士能征惯战,在我看来是有必然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