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谦:道殿祖师显密思想简论及其籍贯考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与佛教密教相对而言,显教是以语言文字阐明佛教教义的教派,当时的净土、华严、天台等诸宗皆属显教。而准提法门从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等引进之后,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密宗至辽代以华严宗倡率的密法得到空前鼎兴的发展,时至今日已在中国流传千余年而不朽。
当时密教包括密教义学和新译瑜伽密教尤其在辽代极为盛行,传统的密教信仰在民间已经得到普及,其显著特征是“遥承唐密,近取新传,融会华严之学,倡导显密圆通。”(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4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从此,显密两宗之间有了门户之争,持人长短,更相嫌恨,至数百年而未已。
面对显密两教之间的不断争论,有几位大德坐不住了,于是站出来调和矛盾,他主张“如来显密”同源共流,倡导显密圆通,以求殊致同归。他们就是以道殿和觉苑为首的几位高僧,其中道殿法师尤为著名。
一、细说道殿
在谈道殿祖师之前,先来谈谈他的这个法号。由于“道殿”这两个字和他的著作《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出世的时间一时间说法不同,故而争议不断,从以下列举的记载来看,作者的署名以及其年代舛讹百出,使人不知所以。
《大正藏》(第46册目次、《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册500页-680页),《勘同目录》及《着译目录》所载:“元·道[厄殳]”;《碛砂藏、嘉兴大藏经分册目录、分册目录、分类目录、总索引》(208页,1998年台北,新文丰版)等目次又:“唐·道[厄殳]”;《佛教大藏经总目录、索引》(538页,1979年,台北佛教出版社)又:“宋·道殿”;《嘉兴大藏经》(32册,171页,1988年,台北新文丰版)之《阅藏知津》(卷四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条:“宋·北辽金河寺沙门释道[厄殳]”;《祀正藏经目录索引》(《祀正藏经》第70册,1980年,台北新文丰版)《目录》100页作:
“道殿”,而《索引》181页又作“道[厄殳]”;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三,1883页,1991年,齐鲁书社)又:“辽·道[辰殳]撰,应历八(九五八)”。
以上作者署名之不同,其中《碛砂藏》所载“唐·道[厄殳]”,显然此版本最早。翻遍各种字典辞海都查不出这“厄殳”或“辰殳”字来,也不知此二字应作何注音,于是,在后来我所见的凡涉及这二字者,皆用“厄”和“殳”或“辰”和“殳”来组合,在发表或出版论文和论著时,往往将其名称写成“道(厄 殳)”或“道(辰 殳)”。想来作者手稿字迹或为草书或行书,较难辨认,以至在印刷时仿刻一个生僻字,不知出何经典。分析认为人一般不会用一个字典和辞海中都查不到的字来作名字,可以推测“道辰殳”或“道厄殳”应为作者之法号。
为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我在本文中就按《佛教大藏经总目录、索引》所出“道殿”来论述,除个别处仍然注明外,其余处皆用“道殿”,还望读者谅解。
当时密教包括密教义学和新译瑜伽密教尤其在辽代极为盛行,传统的密教信仰在民间已经得到普及,其显著特征是“遥承唐密,近取新传,融会华严之学,倡导显密圆通。”(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4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从此,显密两宗之间有了门户之争,持人长短,更相嫌恨,至数百年而未已。
面对显密两教之间的不断争论,有几位大德坐不住了,于是站出来调和矛盾,他主张“如来显密”同源共流,倡导显密圆通,以求殊致同归。他们就是以道殿和觉苑为首的几位高僧,其中道殿法师尤为著名。
一、细说道殿
在谈道殿祖师之前,先来谈谈他的这个法号。由于“道殿”这两个字和他的著作《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出世的时间一时间说法不同,故而争议不断,从以下列举的记载来看,作者的署名以及其年代舛讹百出,使人不知所以。
《大正藏》(第46册目次、《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册500页-680页),《勘同目录》及《着译目录》所载:“元·道[厄殳]”;《碛砂藏、嘉兴大藏经分册目录、分册目录、分类目录、总索引》(208页,1998年台北,新文丰版)等目次又:“唐·道[厄殳]”;《佛教大藏经总目录、索引》(538页,1979年,台北佛教出版社)又:“宋·道殿”;《嘉兴大藏经》(32册,171页,1988年,台北新文丰版)之《阅藏知津》(卷四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条:“宋·北辽金河寺沙门释道[厄殳]”;《祀正藏经目录索引》(《祀正藏经》第70册,1980年,台北新文丰版)《目录》100页作:
“道殿”,而《索引》181页又作“道[厄殳]”;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三,1883页,1991年,齐鲁书社)又:“辽·道[辰殳]撰,应历八(九五八)”。
以上作者署名之不同,其中《碛砂藏》所载“唐·道[厄殳]”,显然此版本最早。翻遍各种字典辞海都查不出这“厄殳”或“辰殳”字来,也不知此二字应作何注音,于是,在后来我所见的凡涉及这二字者,皆用“厄”和“殳”或“辰”和“殳”来组合,在发表或出版论文和论著时,往往将其名称写成“道(厄 殳)”或“道(辰 殳)”。想来作者手稿字迹或为草书或行书,较难辨认,以至在印刷时仿刻一个生僻字,不知出何经典。分析认为人一般不会用一个字典和辞海中都查不到的字来作名字,可以推测“道辰殳”或“道厄殳”应为作者之法号。
为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我在本文中就按《佛教大藏经总目录、索引》所出“道殿”来论述,除个别处仍然注明外,其余处皆用“道殿”,还望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