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娱乐电影如何建构民族想象(5)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米莲姆·汉森认为早期好莱坞电影代表了一种白话现代主义,好莱坞电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全球性白话文。同时她也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上海电影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白话现代主义。如是观之,武侠电影类型也是一种“白话文”,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一种电影白话或白话电影。一方面,武侠电影的动作性和场面空间展示充分体现白话现代主义中感官反应和体验的核心特征,另一方面,白话现代主义认为电影是白话,是大众的、通俗的东西。在武侠电影诞生的年代,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认识字,从武侠小说中得到的想象也是有限的,但是电影却是视觉的、通俗的,“在电影方面不存在文盲与文字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与史书、文学小说等书籍媒介相比,大众可以通过武侠电影获得更多的想象满足。对于武侠世界的想象,是中国人深层心理的投射与认同。
武侠影像最容易被中国人所辨认,“影像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们也只是表意符号,而且是象征性的符号”。这样说来,影像功能是表意的,武侠影像能够再现民族的存在。与此同时,“象征也是具体存在”,武侠影像作为表意符号和象征性符号比任何文学语言或其他媒介语言所建构的民族形象更具体化。武侠电影会成为华人的“天然世界语”,无论何时何地都最容易感知民族的想象。因此,武侠片是白话现代主义的产物,这种电影白话在根本上使武侠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并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
作为一种白话,武侠电影易于流通,传播范围更广,视觉接受性更强,消除了文字阅读等障碍。通过“感官—反射”这种话语形式和“公共或集体的感官机制”,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市井百姓都可能在武侠电影制造的虚幻公共空间里找到共鸣,对武侠影像的投射唤起民族的认同,而且在白话现代主义的作用下,武侠的想象从抽象变得具体,从文学的想象变成视觉的形象,从大众娱乐演变成共同的想象,成为民族的共同想象。
李道新曾经提出“两岸电影共同体”,这一构想具有启发性意义,“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以相互分享的语言现实、家国观念、民间宗教以及历史资源和文化传统,在银幕上建构了并仍在建构着一个并行不悖、相互补足的民族国家的想象的共同体”。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两岸及华语电影共同体的经典类型,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搭建一个互动与能动的舞台。
武侠影像最容易被中国人所辨认,“影像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们也只是表意符号,而且是象征性的符号”。这样说来,影像功能是表意的,武侠影像能够再现民族的存在。与此同时,“象征也是具体存在”,武侠影像作为表意符号和象征性符号比任何文学语言或其他媒介语言所建构的民族形象更具体化。武侠电影会成为华人的“天然世界语”,无论何时何地都最容易感知民族的想象。因此,武侠片是白话现代主义的产物,这种电影白话在根本上使武侠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并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
作为一种白话,武侠电影易于流通,传播范围更广,视觉接受性更强,消除了文字阅读等障碍。通过“感官—反射”这种话语形式和“公共或集体的感官机制”,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市井百姓都可能在武侠电影制造的虚幻公共空间里找到共鸣,对武侠影像的投射唤起民族的认同,而且在白话现代主义的作用下,武侠的想象从抽象变得具体,从文学的想象变成视觉的形象,从大众娱乐演变成共同的想象,成为民族的共同想象。
李道新曾经提出“两岸电影共同体”,这一构想具有启发性意义,“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以相互分享的语言现实、家国观念、民间宗教以及历史资源和文化传统,在银幕上建构了并仍在建构着一个并行不悖、相互补足的民族国家的想象的共同体”。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两岸及华语电影共同体的经典类型,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搭建一个互动与能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