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灞水源头有古镇(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灞源街地处东川河和北川河交汇之处,两川至此汇为一水,一下子河宽水深,流量丰沛。旧时,人们信奉凡河水浩大处皆有龙王,于是在河边建成龙王庙一座,按时节供奉。若天旱日久,附近百姓必来庙里拜龙请雨,队伍庞大,彩旗招展,仪式肃严,非常壮观。早期的龙王庙分三进,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山门比街道高出十多个台阶。除山门外,尚有中殿、上殿,殿宇建筑华丽,雕梁画栋。直到民国时期,庙中神像仍存。先时,人们亦称灞源街为“龙王庙”。后因临近灞水而改“龙王庙”为“灞龙庙”。今天的灞源街,一些老人依旧习惯称灞源街为“灞龙庙”。
 
当地人大都由外省迁徙而来,尤以江南居多。他们的先祖或因战乱、或因饥荒、或因朝廷追讨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又位于大山深处,犹如世外桃源,遂安家落户。江西的葛姓、福建的王姓、安徽的陈姓,以及山东的吴姓、河南的阮姓等纷纷在此定居。清中期,灞源镇的贸易逐渐繁华,“悦盛堂”“钱盛源”“常茂和”“恒盛源”等商号开始出现。于是,一条街上,各地商品汇聚,南北移民混居,他们习俗迥异,南腔北调,却共同把灞源街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使得灞源街的贸易远近闻名。
 
灞源镇的客家移民通过经商逐渐富庶后,便开始联合修建地方会馆庙宇。一时,在不长的灞源街上竟出现庙宇密集耸立的奇特景象。当地人除了早期修建的“大龙庙”外,还修建了祈求人丁兴旺的“娘娘庙”,两湖、两广、江西、安徽等江南移民修建了“江楚会馆”(“江楚庙”),山西、河南等北方移民联合修建了“山陕庙”。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装饰华丽,使灞源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庙宇集市。今天灞源街的一些老人犹记得当年街中遗留的灞龙庙、江楚庙、娘娘庙组成的庙宇群落,并对那时正月十五庙会的空前盛况津津乐道。
 
蓝田文化学者、作协主席曾宏根在《蓝田晋商与山西会馆》中记:“清嘉庆三年,灞龙庙建镇立市行集。当时由皖、鄂、湘、粤迁来此地的客家人,他们首先在灞龙庙修建了江楚会馆,后又扩馆为庙,改称江楚庙。他们修建江楚庙时,从安徽带来图纸,修得格外华丽,该楼三层屋顶,四檐翘角,天顶绘有八卦全图,其余部架均绘有彩绘,楼馆砖楼上,部分砖上刻有‘江楚’二字。这座庙宇和戏楼,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字再现了江楚庙的恢弘讲究与独有的江南风格,令人惊叹。
 
百年风尘,沧海桑田。早期的“灞龙庙”今已成为灞源镇司法所、文化站的办公场所;“江楚会馆”在民国时改为灞龙庙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灞源民办初中;“山陕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灞源粮站作为仓库使用。
 
然而,有幸的是,今天的灞源街依然遗存有“古商铺群”的部分建筑。
 
据现有资料记载,灞源街古商铺群为清至民国时期建筑,南邻灞源镇政府,西距北川河约60米,在南北约35米、东西约135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古商铺建筑11座约30余间。这些建筑形态各有特点,大小从2间到5间不等,建筑规格高低不等,大部分建筑为板门阁楼式。古商铺均为土木结构,大部分建筑为土坯四角包砖,较一般的民居建筑等级低,屋顶均为硬山顶,两面坡式,少量建筑保存原来的波涛脊瓦。这些古商铺为研究关中地区清至民国时期商铺建筑的特点以及商业集镇布局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古商铺群的现存状态较差,有的经过翻修失去原貌,有的在风雨侵蚀中逐渐消亡。而今天的灞源老街中依然遗存有几栋古旧木楼,在沧桑中依然显现着独特的江南韵味,非常珍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