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灞水源头有古镇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灞河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华岔村西部,流经蓝田境内的灞源镇、九间房镇、玉山镇、普化镇,蓝田城区(蓝关镇)、三里镇、氵湖镇、华胥镇,随后进入灞桥区、未央区而汇入渭河。灞河全长109公里,而蓝田段的长度超过了总长度的三分之二,且穿城区而过,是蓝田最大的河流,蓝田人的母亲河。
 
灞河是一条美丽而神奇的河流。灞河源头峰峦连绵,山高林密——“山高泉冽”,那白亮亮的河水明净而清冽,一路蜿蜒,若银蛇曲行,若玉带缠绕,从大山里委蛇而出,娟秀美丽。灞河的美是多姿态的:陡峭处疾若奔马,飞溅着雪浪,潺潺有声;平缓处静若明镜,潋滟着微波,脉脉潜行。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诸多河流皆“一江春水向东流”。然而,站在蓝田城区的灞河岸边,眼前却见滔滔灞水滚滚西去,不由得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灞河是一条源自历史深处的河流。早在80万年以前,蓝田人便生息在灞河两岸,他们择灞水而居,依灞水而存,灞水滋养了华夏族的早期文明。灞水初名兹水,关于它的最早记录已难以考究,据《汉书·地理志》载:“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后人在“霸”字旁加三点水,成为今之“灞水”。自秦穆公以灞水彰示功业后,灞水遂走出闺阁,为天下人所知晓。扼灞水者得长安,得长安者得天下。此后,灞河便与霸业联袂,它的易主与归宿被格外关注,成为中原大地鹿死谁手的谶言和风向标。若从秦穆公算起,它在中华大地上已耀眼了2600多年。
 
灞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它如雪的浪朵飞溅两岸,在我国文化的典册上点染出朵朵绚美之花。灞水一路向北,注入渭河,后又随渭(河)入黄(河),汇入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丰润着华夏5000年文明。千百年来,那日夜不息的浩浩之水,不时拨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之弦,在我国文化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言辞卓伟的诗句:杨炯的“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如此,李白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亦如此;杜甫的“怅望东陵道,平生灞上游”如此,刘希夷的“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亦如此。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对灞河更是情有独钟,曾作《青玉案·滋水》以赞:“涌出石门无归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就连灞河上的灞桥、岸边的亭台陵墓、柳树等都已渗入文化的因子,嬗变成一种悠久而沉静的文化存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送王翦出灞桥伐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公元880年,黄巢义军占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几十人到灞桥向义军“迎降”,黄巢义军浩浩荡荡过灞桥入长安。东汉文学家王粲逃出长安,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后南奔荆州。李白在灞陵岸上,怀古思今,不胜感慨,一曲《忆秦娥》旷古卓今。灞河岸曾广植柳树,春日里,柳絮弥漫,飞扬如雪,“灞柳风雪”奇美惊艳,早已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据《三辅黄图》记“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说明早在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文人间常见的文化习俗。而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则生动描述了唐代折柳送别的盛况。
 
千百年来,美丽的灞河气脉顺畅,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格外抢眼。那么,处于灞河源头的灞源镇便“镇以水荣”,愈加吸引大众的兴趣了。
 
灞源镇历史悠久。古镇处于两大古道交汇之地,很早就是商县、洛南、华县、渭南、蓝田五地商贾云集的繁华集市。清嘉庆三年(1798年),灞源镇建镇立市行集,距今已200多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