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知青的夏县记忆(27)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新房是要糊花纸的。花纸就是专门裱糊用的纸,每张八开大小,颜色多为红色碎花,很喜兴。顶棚墙围都要糊,有专门的裱糊匠来做这事。新房的炕周围还有墙围子,那是要画的,画些花花草草,也是吉祥喜庆的意思。我因为会画点儿画,村里一个裱糊匠想让我跟他一起去画墙围子挣钱,可那年因我要回北京而作罢。那边还兴画中堂老虎。我小时候妈妈给我买过一本赫尔托格伦的《动物画技法》,里面的老虎我临摹过。一次我给一家画了只老虎,我自己觉得不错,但好像当地人很困惑,说分不清是上山虎还是下山虎。看来他们并不太喜欢,果然就没什么人找我画虎了。我见过他们画,是用香头做炭笔打稿,然后用毛笔画,虽然根本不像虎,但憨态可掬,很可爱。
那边还兴一种花鸟字写的对联。这主要是在集市上现写现卖。写字的人用两三寸左右的板刷,在板刷的不同部位沾上不同颜色,用板刷在纸上拧着转着写,又是花鸟又是字,全幅又是对联,挺有意思。当地人很喜欢,裱好了挂在中堂或拿来送人。前两年宝军还送给我一幅呢。
16.回望夏县
传说中,夏县是以曾为夏都而名,算起来还是华夏第一都呢。原名安邑,战国时亦曾为魏国首都。北魏孝文帝时于安邑迤东15里建城,即现在夏县城址,始称夏。
三国李傕、郭汜之乱时,献帝曾落难于安邑。国舅董承谓之曰:“安邑乃小地面,如何容得车驾……”——《三国演义》
现在的安邑属运城,南同蒲铁路那里有一站。1970年一次送逊白和小平到安邑车站,她们要乘夜车到雁北同学那里。那天夜里天空晴朗,满天都是星星,时不时会有流星划过。有个流星非常亮,它划过的天空隐隐约约有些白色云雾的痕迹,很长时间才散尽。是真的云雾还是视觉停留?不知道。
后半夜是在安邑站候车室长椅子上睡的,屋子里烧着火炉,很热。椅子上也没有臭虫,但更可怕的,是发觉身上长虱子了。虱子在文革中曾经大流行,被称作“革命串联虫”。历史上也曾流行过,还有扪虱而谈的风流故事。我也别扪虱而谈了,赶紧回去洗澡煮衣服吧。
安邑有一座古塔,据说始建于隋,原名舍利塔,北宋时依塔建太平兴国寺,塔改称太平兴国寺塔。从运城到庙前的路上都会看到这座塔,塔身灰黑,自上而下裂了一道很深很深的口子,就像是鳄鱼朝着天上张开了嘴。当时不知道它都有一千三百年了,只觉得它很快就会塌。我并不觉得心疼,这些年人们毁掉了多少有价值的物件,心疼得过来吗?
图片:安邑古塔,北宋重修,称“太平兴国寺塔”
听说前些年把塔修复了,还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拿它挣钱了吧。
在《山西古迹志》的照片中,1940年的安邑塔即如我当时所见,30年好像并无变化。不过旁边两层楼的藏经阁好像不见了。
夏县有一条涑水河,源头在绛县、垣曲交界的历山,流经绛县、闻喜、夏县、运城、临猗、永济,入黄河。而历山就是传说中舜帝的耕作之地。总体看来,尧在临汾,舜在历山,禹(启)在夏县,这里果然是华夏发祥之地。
我一直不明白什么叫上下五千年,怎么算的?一万年还是五千年上下?记得历史老师强调,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如今也就3000年。如果是5000年,那尧舜禹夏商周就必须都算上,而尧舜禹就集中在晋南一隅。
涑水河畔有个地方叫水头,是我们到夏县的第一站。那里有过一位名人,就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追赠温国公。因家临涑水而被人称涑水先生。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人人尽知,不过此事应不会发生在这里。司马光生在河南,小时随父亲常年在外。自己做官也在陕西、四川、苏州、东京等地,他是死后葬在家族墓地的。现在梁家庄有司马温公祠。
那边还兴一种花鸟字写的对联。这主要是在集市上现写现卖。写字的人用两三寸左右的板刷,在板刷的不同部位沾上不同颜色,用板刷在纸上拧着转着写,又是花鸟又是字,全幅又是对联,挺有意思。当地人很喜欢,裱好了挂在中堂或拿来送人。前两年宝军还送给我一幅呢。
16.回望夏县
传说中,夏县是以曾为夏都而名,算起来还是华夏第一都呢。原名安邑,战国时亦曾为魏国首都。北魏孝文帝时于安邑迤东15里建城,即现在夏县城址,始称夏。
三国李傕、郭汜之乱时,献帝曾落难于安邑。国舅董承谓之曰:“安邑乃小地面,如何容得车驾……”——《三国演义》
现在的安邑属运城,南同蒲铁路那里有一站。1970年一次送逊白和小平到安邑车站,她们要乘夜车到雁北同学那里。那天夜里天空晴朗,满天都是星星,时不时会有流星划过。有个流星非常亮,它划过的天空隐隐约约有些白色云雾的痕迹,很长时间才散尽。是真的云雾还是视觉停留?不知道。
后半夜是在安邑站候车室长椅子上睡的,屋子里烧着火炉,很热。椅子上也没有臭虫,但更可怕的,是发觉身上长虱子了。虱子在文革中曾经大流行,被称作“革命串联虫”。历史上也曾流行过,还有扪虱而谈的风流故事。我也别扪虱而谈了,赶紧回去洗澡煮衣服吧。
安邑有一座古塔,据说始建于隋,原名舍利塔,北宋时依塔建太平兴国寺,塔改称太平兴国寺塔。从运城到庙前的路上都会看到这座塔,塔身灰黑,自上而下裂了一道很深很深的口子,就像是鳄鱼朝着天上张开了嘴。当时不知道它都有一千三百年了,只觉得它很快就会塌。我并不觉得心疼,这些年人们毁掉了多少有价值的物件,心疼得过来吗?
图片:安邑古塔,北宋重修,称“太平兴国寺塔”
听说前些年把塔修复了,还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拿它挣钱了吧。
在《山西古迹志》的照片中,1940年的安邑塔即如我当时所见,30年好像并无变化。不过旁边两层楼的藏经阁好像不见了。
夏县有一条涑水河,源头在绛县、垣曲交界的历山,流经绛县、闻喜、夏县、运城、临猗、永济,入黄河。而历山就是传说中舜帝的耕作之地。总体看来,尧在临汾,舜在历山,禹(启)在夏县,这里果然是华夏发祥之地。
我一直不明白什么叫上下五千年,怎么算的?一万年还是五千年上下?记得历史老师强调,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如今也就3000年。如果是5000年,那尧舜禹夏商周就必须都算上,而尧舜禹就集中在晋南一隅。
涑水河畔有个地方叫水头,是我们到夏县的第一站。那里有过一位名人,就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追赠温国公。因家临涑水而被人称涑水先生。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人人尽知,不过此事应不会发生在这里。司马光生在河南,小时随父亲常年在外。自己做官也在陕西、四川、苏州、东京等地,他是死后葬在家族墓地的。现在梁家庄有司马温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