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为规避条约,四号坦克最初研发时有着“中型拖拉机”的代号,后来德军改以“营长用车”(Bataillonsführerwagen,BW)为代号继续研发。1934年年底,陆军武器署交予克虏伯、莱茵金属及MAN开发。虽然当时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们仅设计了几款单炮塔坦克。
莱茵金属交付的原型车重约18吨,并配备320马力的引擎,最高时速为30公里/小时。原型的引擎舱位于车身后方。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处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无线电操作员同时兼任机枪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挥官坐在车顶舱口下方,而炮手位于炮膛左边及装载机右边。炮塔比底盘中心线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则向右移动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轴与转动炮塔的电动马达间的阻隔物,同时让扭矩轴连接到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变速箱。由于非对称布局,坦克右侧留有大量空位,这里后来用于放置弹药柜。陆军武器署后来要求悬挂系统使用新设计的扭力杆,以允许负重轮能垂直偏转得更大,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员的舒适性。但后来,由于对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陆军武器署放弃使用扭力杆,改以技术成熟的弹簧式悬挂。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经过各种测试后,陆军武器署最终选择克虏伯公司的方案,并赋予编号“第622号试验车”(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简称“Vs.Kfz.622”),指定由其进行生产,1937年10月,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
生产
克虏伯于马德堡开始生产四号坦克A型。然而,四号坦克却没有像三号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产商,因此1941年底前马格德堡成为四号坦克唯一一座生产基地。
四号坦克生产情况
各年生产数字
1937年 13
1938年 102
1939年 141
1940年 278
1941年 481
1942年 994
1943年 3014
1944年 3125
1945年 375
总数 8523
各型号生产数字
A型 1937 35
B型 1938 42
C型 1938/39 140
D型 1939/40 229
E型 1940/41 223
F1/2型 1941/42 637
G型 1942/43 1687
H型 1943/44 3774
J型 1944/45 1758
总数 8525
935年10月15日德军成立了第一批装甲师,当时坦克排辖下只有一号及二号坦克,原本预定要追加三号及四号坦克,但由于三号坦克仍在试制阶段,故四号坦克的生产进程被迫延后,其生产效率甚至在战争开始后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致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初期也仅有几辆四号坦克可供调派的境地。
德军原预想四号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故列为武器生产顺位较后者,这亦是战争初期四号坦克只由一个厂商负责生产的原因。1940年初期,只有约少量工人在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中工作,生产能力只达合同中约定的35%。1941年,F1型开始生产,此时沃玛格、尼伯龙根工厂亦加入参与生产。1942年,当三号坦克的升级潜力用尽后,德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四号坦克,其装甲钢板、底盘和炮塔主要由克虏伯的埃森厂房供应,引擎为迈巴赫制,变速箱则来自采埃孚,总造价刚好不超过10万帝国马克,若不计算武器、无线电等设备的情况下,每造一辆四号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公斤铁、116公斤橡胶、238公斤铝、63公斤铅、195公斤铜、66公斤锌及1.2公斤锡。
莱茵金属交付的原型车重约18吨,并配备320马力的引擎,最高时速为30公里/小时。原型的引擎舱位于车身后方。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处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无线电操作员同时兼任机枪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挥官坐在车顶舱口下方,而炮手位于炮膛左边及装载机右边。炮塔比底盘中心线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则向右移动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轴与转动炮塔的电动马达间的阻隔物,同时让扭矩轴连接到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变速箱。由于非对称布局,坦克右侧留有大量空位,这里后来用于放置弹药柜。陆军武器署后来要求悬挂系统使用新设计的扭力杆,以允许负重轮能垂直偏转得更大,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员的舒适性。但后来,由于对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陆军武器署放弃使用扭力杆,改以技术成熟的弹簧式悬挂。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经过各种测试后,陆军武器署最终选择克虏伯公司的方案,并赋予编号“第622号试验车”(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简称“Vs.Kfz.622”),指定由其进行生产,1937年10月,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
生产
克虏伯于马德堡开始生产四号坦克A型。然而,四号坦克却没有像三号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产商,因此1941年底前马格德堡成为四号坦克唯一一座生产基地。
四号坦克生产情况
各年生产数字
1937年 13
1938年 102
1939年 141
1940年 278
1941年 481
1942年 994
1943年 3014
1944年 3125
1945年 375
总数 8523
各型号生产数字
A型 1937 35
B型 1938 42
C型 1938/39 140
D型 1939/40 229
E型 1940/41 223
F1/2型 1941/42 637
G型 1942/43 1687
H型 1943/44 3774
J型 1944/45 1758
总数 8525
935年10月15日德军成立了第一批装甲师,当时坦克排辖下只有一号及二号坦克,原本预定要追加三号及四号坦克,但由于三号坦克仍在试制阶段,故四号坦克的生产进程被迫延后,其生产效率甚至在战争开始后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致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初期也仅有几辆四号坦克可供调派的境地。
德军原预想四号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故列为武器生产顺位较后者,这亦是战争初期四号坦克只由一个厂商负责生产的原因。1940年初期,只有约少量工人在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中工作,生产能力只达合同中约定的35%。1941年,F1型开始生产,此时沃玛格、尼伯龙根工厂亦加入参与生产。1942年,当三号坦克的升级潜力用尽后,德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四号坦克,其装甲钢板、底盘和炮塔主要由克虏伯的埃森厂房供应,引擎为迈巴赫制,变速箱则来自采埃孚,总造价刚好不超过10万帝国马克,若不计算武器、无线电等设备的情况下,每造一辆四号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公斤铁、116公斤橡胶、238公斤铝、63公斤铅、195公斤铜、66公斤锌及1.2公斤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