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源自细节的精彩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影片《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回忆录改编而成。片中唯一的主人公——钢琴家在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戮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被动的逃亡生涯中忍受着各种屈辱,昔日被人敬仰的艺术家的高贵和矜持被剥夺殆尽,蓬头垢面、骨瘦如柴、胆战心惊,一个执着于音乐艺术的无辜生命被肆意践踏……钢琴家的不幸被波兰斯基以内敛含蓄的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带来的不仅有战争残酷的一面,更多是在战争面前人性的何去何从。
改编自真人真事并融入导演亲身经历的这部《钢琴家》,并不以情节取胜,影片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冲突,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主人公——钢琴家,围绕他的幸存,片中出现的其他各个角色、国家、种族、身份各异,有犹太人,有波兰人,也有德国人,但影片并不着力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所有这些角色的设置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钢琴家于劫难中幸存的可能。弱化情节的处理没有削弱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带给观众的是更为沉重的内省,影片之所以打动人心皆源自于片中细节的精彩,这是一部极为讲究细节的电影。
一、 景深处的细节
影片开始德国人入侵波兰后,钢琴家和女大提琴手在街上边走边聊,偶尔擦身而过一两个行人和德国士兵,或骑车或行走,德国士兵、行人与主人公神情都是放松的;而当两人在拒绝犹太人入内的酒吧门口时,波兰斯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越轴镜头,两人的这个特写镜头于长焦带来的模糊景深中,街头依然是三三两两的华沙人,更重要的是街头再次出现几个说笑随意的德国士兵,且与行人相安无事。前后这几个镜头信息丰富:交待了钢琴家的优雅、女大提琴手对钢琴家的仰慕、犹太人的处境等。此外,波兰斯基在景深处更有其另外一番用意,街头随意地和华沙人能相安无事的德国士兵是不能忽视的一笔,恰恰是这一细节处理蕴含的是当时德国人刚入侵波兰时的真实现实:纳粹对犹太人屠杀是渐进的。“……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为什么犹太人总是如此逆来顺受地任人宰杀?……紧张气氛的上升是缓慢的,并非一下子就变得那样可怕。
德国人一开始设法消除人们对他们的怀疑,以达到麻痹人们的目的……”[1]而其后钢琴家的老父亲行走在街边被德国军官扇耳光的镜头中,犹太人的境地已经很是不堪了,可如没有前面在模糊景深中不留痕迹地对当时客观现实带有纪实性质的细节表现,势必会造成对历史事实的错误认知,会影响对影片内涵的准确理解。
二、 人物动作上的细节
主人公钢琴家的生命是高贵的又是卑微的。高贵在于他的音乐家身份、在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在于他在所有波兰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卑微在于他在纳粹刽子手人性泯灭面前的被无视、被侮辱、被折磨、尊严被践踏。二战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屠杀,这其中有钢琴家的亲人、朋友,而独独钢琴家能幸存下来,就在于他生命的高贵。片中有一场戏是华沙犹太人再次被纳粹集中隔离到一片广场上,准备送上死亡列车。这场戏中,钢琴家一脸酸楚又茫然无措地下意识地行走在人群中。此时,一个带黑色礼帽的中年犹太男人轻轻摘下帽子向钢琴家致意,而从钢琴家的反应来看,很明显钢琴家对他是陌生的,但这个人对钢琴家是认识并尊敬的。没有任何对白,只有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钢琴家到底在华沙人心目中有着怎样崇高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钢琴家在纳粹大屠杀中能一次次幸存下来,完全有赖于各色人等的帮助,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无偿帮助,这一切皆因其音乐上的造诣在华沙人心目中所受到的尊崇而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