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一场重寻自我的奇幻之旅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千与千寻》讲述了女孩千寻因巧合而误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千寻在绝望中得到朋友小白的帮助,通过努力在油屋工作完成任务,最终帮助小白找到自我,拯救父母,重回现实世界的故事。该片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也是首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动画作品。
关于影片的主题众说纷纭,但多数集中在青春成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于童真的礼赞几个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从精神分析的维度对影片进行浅要分析。
一、 重回:二次“早产”体验镜像阶段
影片的整体依照“现实世界—误入奇幻世界—重回现实”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进行。因为一次误入,主人公经历了在新世界中的又一次镜像体验,并在此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我,重塑了对自我的认知。
镜像阶段出现在婴儿6~18个月,在此阶段主体将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千寻虽已是10多岁的女孩,但当她误入奇幻世界的时候,阁楼时钟上不同的时刻已经暗示这不再是现实世界。而对于刚刚“降临”到这里的千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知所措,原先在现实世界中自足状态瞬间消失,被猛然地抛入这个新的世界,无疑是再次面对了一种出生时期的“早产”,意味着最初的一种受挫。
在陌生世界里的千寻找不到出路地盲目逃跑,后来遇到小白,千寻别无依靠只能听从小白对她的指引,被动地接受外界对她的作用,听从小白这个新的象征秩序中他者的询唤。之上种种都表明,千寻的误入其实都是印证镜像阶段之前(婴儿6前个月)的种种表现。包括千寻逐步消失变透明的肢体,变得支离破碎,实则暗指她已经重回镜像阶段,对自己的肢体的认知开始回溯到婴儿时期,也就是克莱因所说的“部分对象”,佛洛依德所讲的“破碎的肢体”。
在小白的指引下,千寻重新看到自己完整统一的肢体,获得对自身像攫取的快感,意味着千寻已经在油屋这套新的象征秩序之下完成了对自我的最初认同。而在这个关键阶段,扮演他者的不是母亲,而是小白,也就是说在千寻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小白作为异己的在场已经成为介入了千寻的误认性想象之中。剧情发展到后来二人的感情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包含着“那卡索斯情结”。
二、 铭记:我的名字,正视能指差异
汤婆婆是油屋的最高管理者,也是油屋这个象征秩序里的最高统治者,她控制着油屋里的所有人,首先就要改掉他们的名字。千寻也不例外,遵循油屋的规矩由汤婆婆收去了原有的名字,改作小千。
为什么非要在这里有一份工作?为什么名字一旦被夺去就永远无法回家?正是因为这些规矩背后具有非常的意义:不论是名字还是工作,都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只有拥有这两种象征性的存在符号,才能够在油屋的象征秩序当中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就没有意义存在。
象征界的集中代表是能指,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上,拉康把索绪尔的s/s公式颠倒为S/s,以突出能指的至上性。改名字的方式,表面只是改变了同一所指对应的能指符号,但进一步看,则意味着原本自我能指符号的消亡和自我重新认同的过程。如果说能指的价值在于其与另一能指的差别上,那么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一能指的在场就意味着另一能指的缺场。油屋里的人因长久使用汤婆婆所赋予的能指符号,久而久之这种异化的因子与自身融合,也就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新的的统治思想,舍弃了原有的自我,而无法重返原有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