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的词(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还有一种“走”,被春情迷醉,被欲望裹缚,在春天里变得躁动不安。
驴马称“走驹”,牛叫“走犊”,羊是“走羔”,猫狗谓“走窝”,二师兄的猪族雅称“走食”、俗称“走圈”,它们共有一个生理名称即“发情”。一旦它们春心荡漾起来,不受理智控制,只听命于荷尔蒙。畜牲们进入“走”的生理期,两腿之间都难免有夹不紧的时候,门的“走扇”虽然与此无关,但显然借用了“走”的喻义,“走扇”即门窗关不紧之意。一番拉扯下来,始知这“走”字果然很骚,易发情又易暴露私密部位,与现在新词中的“走光”可有一比。
“走”,介于骚与骚情之间,有无意、有意之嫌。禽兽们藉此可趁机在春天任情地哼唧几声,互相传递讯息,只是这几声最怕村里范老三的自行车铃声。范老三,歇村非著名劁猪匠,兼项挑猫骟狗,自行车把上常树一根八号铁丝,上挑一条红布,铃声叮呤,走村串巷。村里的牙猪(公猪)公猫们听见车铃声都直接吓尿了,纷纷夹紧后腿不敢吭声。
2.乡村词典——彖
晋西南方言,骗人、哄人、诳人等以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的勾当,皆称之为tuan人。
余不谙古文字研究,又不甘于将晋西南的“tuan人”以“骗人”来替代。虽然二者有相近之处,比如都是用欺骗的手段取得别人信任,但“tuan”中所蕴藏的民间智慧与人间情感,却是“骗”所不具备的,完全不可以替代使用。晋西南口语中用许多上古语遗存,也有很多文白异读现象,为了表情达义、揽古通今,不才披肝沥胆从现代汉语中筛选了诸多音“tuan”的现用汉字,遂从中得一“彖”字(音tuan),似乎既能照顾到晋西南乡村词典搜集需要,又能有限满足当下要求。
彖,汉语三级字,依旧是古汉语用字。彖字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在商代祭祀选牲的祭祀刻辞里,“彖”与“豕”相对,“彖”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猪,断掉头的一种猪,或者是为了突出猪鼻,猪以鼻判断,彖即断。后来,彖字升级,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周易正义》:彖,断也,即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彖辞”,《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与“爻辞”相对而言。爻辞只负责断定该爻之吉凶,彖辞则用来断定整卦的吉凶。因此,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的意思。彖者,言乎象者也。就是说,“彖”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向人作出解释。这个解释已经接近晋西南土语,仿佛从几千年前蹒跚而来,站在运城火车站向人群进行反诈宣传:看!他们怎样彖人。咋“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吧、引导吧或者实在不行就骗吧。绕了一大圈子,我终于把晋西南人的“tuan”与“彖”撮合在了一起。
植物开花有谎花,即雄花,像现在打扮花枝招展的鲜肉,网络上一词中的曰——娘。娘炮们渐渐失去市场,是因为人们欣赏风格有了变化,彖不了人了,看你装娘不如看真娘。
民间也有谎煤,即煤泥中加了黏土的煤,烧起来不像纯煤那么旺那么猛,却是火焰温和,可以细水长流,主要功能还是节省。我妈说,这煤就是用来彖炉子的。我们全村人都学会了彖炉子的办法,就是在煤里加土,或者打成蜂窝煤,或者砌成煤块,一冬天过去,日子也过得不温不火。巷里有人家在河津能弄下好炭,他们家不用彖炉子,天天烧最好的炭,热得一家嘴上起燎泡。最好的炭叫钢炭,锃光瓦亮如黑宝石,握在手里指头染不黑,价钱当然贼贵,据说全县只有县长才烧得起钢炭炉子。
晋西南人彖人上瘾,有时也骗自己。比如,粮食不够吃时,家家户户都想着办法把细粮换成粗粮再彖肚子吃下去。彖肚子的最高境界,是二大娘蒸的“二面馍”,皮是雪白的头绽面,芯是黑面,食之,美了眼睛,苦了肚子。二大爷讲过一个“彖肚子”的段子,年轻时给东家停活,东家有钱却抠门,吃饭时菜少馍黑还挺有道理,说饭菜饭菜,饭为主菜为副,菜是“引食”专门彖肚子的,彖着把馍吃了就行了。一块扛活的贵生心里有气,与东家一桌子吃饭,就夹一口菜放嘴里又拿出来放回碟子,再大咬一口馍。几次之后,东家恶心得吃不下饭,骂贵生失礼数,贵生回怼:你不是说菜是引食,彖肚子用的吗,唵?!这个“唵”字,在晋西南具有革命精神,敢于奋起反抗者都是从言毕缀“唵”声厉声质问开始,仿佛一场倾诉斥责之后亮明态度,多用于反问句。贵生革命热情被抠门东家点燃后,从此不熄,不甘被彖,后来成为农会骨干。
驴马称“走驹”,牛叫“走犊”,羊是“走羔”,猫狗谓“走窝”,二师兄的猪族雅称“走食”、俗称“走圈”,它们共有一个生理名称即“发情”。一旦它们春心荡漾起来,不受理智控制,只听命于荷尔蒙。畜牲们进入“走”的生理期,两腿之间都难免有夹不紧的时候,门的“走扇”虽然与此无关,但显然借用了“走”的喻义,“走扇”即门窗关不紧之意。一番拉扯下来,始知这“走”字果然很骚,易发情又易暴露私密部位,与现在新词中的“走光”可有一比。
“走”,介于骚与骚情之间,有无意、有意之嫌。禽兽们藉此可趁机在春天任情地哼唧几声,互相传递讯息,只是这几声最怕村里范老三的自行车铃声。范老三,歇村非著名劁猪匠,兼项挑猫骟狗,自行车把上常树一根八号铁丝,上挑一条红布,铃声叮呤,走村串巷。村里的牙猪(公猪)公猫们听见车铃声都直接吓尿了,纷纷夹紧后腿不敢吭声。
2.乡村词典——彖
晋西南方言,骗人、哄人、诳人等以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的勾当,皆称之为tuan人。
余不谙古文字研究,又不甘于将晋西南的“tuan人”以“骗人”来替代。虽然二者有相近之处,比如都是用欺骗的手段取得别人信任,但“tuan”中所蕴藏的民间智慧与人间情感,却是“骗”所不具备的,完全不可以替代使用。晋西南口语中用许多上古语遗存,也有很多文白异读现象,为了表情达义、揽古通今,不才披肝沥胆从现代汉语中筛选了诸多音“tuan”的现用汉字,遂从中得一“彖”字(音tuan),似乎既能照顾到晋西南乡村词典搜集需要,又能有限满足当下要求。
彖,汉语三级字,依旧是古汉语用字。彖字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在商代祭祀选牲的祭祀刻辞里,“彖”与“豕”相对,“彖”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猪,断掉头的一种猪,或者是为了突出猪鼻,猪以鼻判断,彖即断。后来,彖字升级,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周易正义》:彖,断也,即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彖辞”,《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与“爻辞”相对而言。爻辞只负责断定该爻之吉凶,彖辞则用来断定整卦的吉凶。因此,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的意思。彖者,言乎象者也。就是说,“彖”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向人作出解释。这个解释已经接近晋西南土语,仿佛从几千年前蹒跚而来,站在运城火车站向人群进行反诈宣传:看!他们怎样彖人。咋“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吧、引导吧或者实在不行就骗吧。绕了一大圈子,我终于把晋西南人的“tuan”与“彖”撮合在了一起。
植物开花有谎花,即雄花,像现在打扮花枝招展的鲜肉,网络上一词中的曰——娘。娘炮们渐渐失去市场,是因为人们欣赏风格有了变化,彖不了人了,看你装娘不如看真娘。
民间也有谎煤,即煤泥中加了黏土的煤,烧起来不像纯煤那么旺那么猛,却是火焰温和,可以细水长流,主要功能还是节省。我妈说,这煤就是用来彖炉子的。我们全村人都学会了彖炉子的办法,就是在煤里加土,或者打成蜂窝煤,或者砌成煤块,一冬天过去,日子也过得不温不火。巷里有人家在河津能弄下好炭,他们家不用彖炉子,天天烧最好的炭,热得一家嘴上起燎泡。最好的炭叫钢炭,锃光瓦亮如黑宝石,握在手里指头染不黑,价钱当然贼贵,据说全县只有县长才烧得起钢炭炉子。
晋西南人彖人上瘾,有时也骗自己。比如,粮食不够吃时,家家户户都想着办法把细粮换成粗粮再彖肚子吃下去。彖肚子的最高境界,是二大娘蒸的“二面馍”,皮是雪白的头绽面,芯是黑面,食之,美了眼睛,苦了肚子。二大爷讲过一个“彖肚子”的段子,年轻时给东家停活,东家有钱却抠门,吃饭时菜少馍黑还挺有道理,说饭菜饭菜,饭为主菜为副,菜是“引食”专门彖肚子的,彖着把馍吃了就行了。一块扛活的贵生心里有气,与东家一桌子吃饭,就夹一口菜放嘴里又拿出来放回碟子,再大咬一口馍。几次之后,东家恶心得吃不下饭,骂贵生失礼数,贵生回怼:你不是说菜是引食,彖肚子用的吗,唵?!这个“唵”字,在晋西南具有革命精神,敢于奋起反抗者都是从言毕缀“唵”声厉声质问开始,仿佛一场倾诉斥责之后亮明态度,多用于反问句。贵生革命热情被抠门东家点燃后,从此不熄,不甘被彖,后来成为农会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