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的词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1.乡村词典——走
走,在晋西南是一个按捺不住的词。
这是我对“走”字的最初判断,又加了“骚动”二字,成为“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骚动的词”之后,甚合我意,方才准确。
幼时,除了“走书房”“走地里”“走套数”等极少的“走”令人不快之外,许多的“走”都是喜欢的,就像这一世被蜈蚣蚰蜒附身平白地长出了许多的腿,偏是要去走的。最欢快的“走”当然是“走亲戚”(也作“走亲亲”),姑、姨、舅,老姑、老姨、老舅,亲族中有说不完的欢笑,拉不完的家常,便有了些许龃龉也容易被忽略。“走亲戚”中最欢快的还是“走舅厦”,哪怕很可能被舅姥爷、舅姥娘和舅舅管束也愿意去。“走舅厦”最好的时间当然是“走年下”,即过年舅厦“走客(qie)人”那天。想想看,舅姥娘一共生了六个闺女,加起来十几到二十个外甥,齐聚一堂,胡吃海塞,舅姥爷、舅舅又都是会做菜的乡间大厨,过年走客那天有如现今一些大的集团公司搞团建,此中美妙之处,不可方物。并且,原来在家里横惯了的父亲们在这儿变成女婿,完全失去了主场优势,不是对丈人丈母娘陪着小心和笑脸,就是与众连襟们勾心斗角腾不出空来,母亲们则在这儿又找回了做姑奶奶的威风,说话嗓门比做媳妇时大了许多,被“解放”了的我们这些外甥们,除了上房揭瓦,就剩下大闹天宫了。
晋西南人的“走”,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它本身就暗合了“无限神往”之意。
比如,赶集,在晋西南是“走会上”。小孩子时,大凡被大人带着“走会上”,多数时候都是一种礼遇,不是解馋,便是买别的东西,单是在会上走一圈也是好的,真真是好的,风光不输那些沿摊收税的“乡丁”。我祖父年幼时险些被狼吃掉,从此失去一目,对自己的尊容颇多怨怼。形象落泊至此,祖父依然痛恨子孙中间的邋遢和不体面者。他要带一个孙子上会去,必是挑一个长相出众、衣着干净的能拿得出手的才行。如此,在集上走一遭,在他那里是不是也如模特们走一回T台不知道,只晓得他走这一圈心情好了会赏你点好吃的是肯定的。
走,在晋西南还有“旅游”“逛”“去”这样令人神往的意思。晋西南人几乎从不用“去”这个词,而用“走”,如“去北京”“去西安”“去运城”,一定要转换成“走北京”“走西安”“走运城”才行,这让“走”字在此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像妩媚的女子莲步轻移、柳腰款摆那般妖娆而过。此处的“走”,不管真的是去旅游、办事还是闲逛,都显得格外招摇。这“走”字里,也蕴藏了围观者的无限遐想、猜测、羡慕、嫉妒、恨,似乎大家都两腿焊在地里汗珠摔八瓣修理地球,你竟然还能如此潇洒风光地到处跑。走几天?干啥?和谁?此间故事不足为外人道也,只能意会。等“走”回来,不召开几次街谈巷议的“新闻发布会”,不足以“解民情”“平民愤”“遂民愿”。改改她娘殁前曾烧包走了回北京,把上天安门城楼的事直说了许多年,到死都没住口,几乎把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成一部微观纪录片,好像她那天也站在伟人身边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了几下。
二大娘,小脚,走不远,走路姿势永远昂首挺胸,脚下呼呼生风,村里人背地里爱说二大娘脸扬(土话发yue音)得像“走上郭”。上郭乡,属老运城市,今运城市盐湖区,地势比歇村低,从歇村去上郭一路下坡,自然是昂扬的姿态。这走路的姿态,在万荣又叫“走首”,走发去声,重点在走,首是配合。一个人的“走首”,就是一个行走的人的全部。
改革开放初,头脑活的人开始走南闯北去外面做生意,本乡本土的乐户也翻出来唢呐二胡三弦开始“走事”挣本地的钱。那时,村里活跃着的最有名的是“白毛”乐人,靠一柄唢呐走四乡八村吹着把钱也挣了。“白毛”总是一副墨镜出场,看不清面目,只知白毛白须白皮白脸,比村里的“白娃”还白,有时候也不只吹一柄唢呐,最多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吹六根唢呐,嘴里四根,鼻孔两根。后来,才知道“白毛”得的是一种白化病,难怪白得仙风道骨,不似人间俗物。
走,在晋西南是一个按捺不住的词。
这是我对“走”字的最初判断,又加了“骚动”二字,成为“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骚动的词”之后,甚合我意,方才准确。
幼时,除了“走书房”“走地里”“走套数”等极少的“走”令人不快之外,许多的“走”都是喜欢的,就像这一世被蜈蚣蚰蜒附身平白地长出了许多的腿,偏是要去走的。最欢快的“走”当然是“走亲戚”(也作“走亲亲”),姑、姨、舅,老姑、老姨、老舅,亲族中有说不完的欢笑,拉不完的家常,便有了些许龃龉也容易被忽略。“走亲戚”中最欢快的还是“走舅厦”,哪怕很可能被舅姥爷、舅姥娘和舅舅管束也愿意去。“走舅厦”最好的时间当然是“走年下”,即过年舅厦“走客(qie)人”那天。想想看,舅姥娘一共生了六个闺女,加起来十几到二十个外甥,齐聚一堂,胡吃海塞,舅姥爷、舅舅又都是会做菜的乡间大厨,过年走客那天有如现今一些大的集团公司搞团建,此中美妙之处,不可方物。并且,原来在家里横惯了的父亲们在这儿变成女婿,完全失去了主场优势,不是对丈人丈母娘陪着小心和笑脸,就是与众连襟们勾心斗角腾不出空来,母亲们则在这儿又找回了做姑奶奶的威风,说话嗓门比做媳妇时大了许多,被“解放”了的我们这些外甥们,除了上房揭瓦,就剩下大闹天宫了。
晋西南人的“走”,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它本身就暗合了“无限神往”之意。
比如,赶集,在晋西南是“走会上”。小孩子时,大凡被大人带着“走会上”,多数时候都是一种礼遇,不是解馋,便是买别的东西,单是在会上走一圈也是好的,真真是好的,风光不输那些沿摊收税的“乡丁”。我祖父年幼时险些被狼吃掉,从此失去一目,对自己的尊容颇多怨怼。形象落泊至此,祖父依然痛恨子孙中间的邋遢和不体面者。他要带一个孙子上会去,必是挑一个长相出众、衣着干净的能拿得出手的才行。如此,在集上走一遭,在他那里是不是也如模特们走一回T台不知道,只晓得他走这一圈心情好了会赏你点好吃的是肯定的。
走,在晋西南还有“旅游”“逛”“去”这样令人神往的意思。晋西南人几乎从不用“去”这个词,而用“走”,如“去北京”“去西安”“去运城”,一定要转换成“走北京”“走西安”“走运城”才行,这让“走”字在此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像妩媚的女子莲步轻移、柳腰款摆那般妖娆而过。此处的“走”,不管真的是去旅游、办事还是闲逛,都显得格外招摇。这“走”字里,也蕴藏了围观者的无限遐想、猜测、羡慕、嫉妒、恨,似乎大家都两腿焊在地里汗珠摔八瓣修理地球,你竟然还能如此潇洒风光地到处跑。走几天?干啥?和谁?此间故事不足为外人道也,只能意会。等“走”回来,不召开几次街谈巷议的“新闻发布会”,不足以“解民情”“平民愤”“遂民愿”。改改她娘殁前曾烧包走了回北京,把上天安门城楼的事直说了许多年,到死都没住口,几乎把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成一部微观纪录片,好像她那天也站在伟人身边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了几下。
二大娘,小脚,走不远,走路姿势永远昂首挺胸,脚下呼呼生风,村里人背地里爱说二大娘脸扬(土话发yue音)得像“走上郭”。上郭乡,属老运城市,今运城市盐湖区,地势比歇村低,从歇村去上郭一路下坡,自然是昂扬的姿态。这走路的姿态,在万荣又叫“走首”,走发去声,重点在走,首是配合。一个人的“走首”,就是一个行走的人的全部。
改革开放初,头脑活的人开始走南闯北去外面做生意,本乡本土的乐户也翻出来唢呐二胡三弦开始“走事”挣本地的钱。那时,村里活跃着的最有名的是“白毛”乐人,靠一柄唢呐走四乡八村吹着把钱也挣了。“白毛”总是一副墨镜出场,看不清面目,只知白毛白须白皮白脸,比村里的“白娃”还白,有时候也不只吹一柄唢呐,最多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吹六根唢呐,嘴里四根,鼻孔两根。后来,才知道“白毛”得的是一种白化病,难怪白得仙风道骨,不似人间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