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课文还是先教生字?今天咱来说道说道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学习一篇新的教材文章时,究竟是先教课文还是先教生字,这似乎是一个隐隐有些纷争,但又一直未经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隐隐”?因为大部分课堂上,老师是先教生字的,所以那一小部分“先教课文”的呼声便也渐渐孱弱下去,湮没在“先教生字”的洪流之中了。
今天,我试图以我有限的经验和认知,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
回顾我的成长,深感幸运。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被异化的人。
因为没有被异化,所以我在大部分事情上有比较正的三观,这使我能够遵从内心,甚至可以说遵从自己的直觉、依凭自己的“本能”做出不少正确的事。所谓正确,就是切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在教学上也是如此。
我是中师生,19岁走上讲台(若不是上中学那会儿流行用“留级”的方式巩固基础,参加工作的时间会更早)。师范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没等毕业就已经还给老师了,所以,所有对教学的认知几乎都来自于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
当了老师之后,怎么教,大部分凭感觉。
学习新课,第一个环节一般是教师示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课。”目光扫视全班,所有学生都准备好了,我就开始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了。
很多很多时候,我读得自然、投入,我感觉声声、字字都读到了学生的心里,整个教室形成了一个场。教师是指,文本是弦,学生是听众,指拨弦动,乐声流淌,渲染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将教室这个空间里的我们带到了一片新的精神天地。
这时候,教师如果来一句:“好,下面我们先来看这些生字”,真是太煞风景!
所以,往往在孩子听我读完课文,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轻轻地说:“请你自己读课文。”
什么“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类明确要求性的话语我都不愿意说,因为一说出来,就破坏了那个场。最多加上一句“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而如果是自己长期驯养的学生,其实,在老师范读之后,学生自读之时,自读目标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达到目标的方法是“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生字表”等要求,早已在学生心中明确了。这种训练,往往几节课就可以了。后面间隔一定的时长提醒一下,就不必每次学新课文都强调了。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篇课文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再用读来促进理解,直至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我常常觉得,这样的课文学习是浑然一体的。
而那时,精读课文往往会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学习,第二课时再处理生字。有时候一些课文简单,不需要讲一节课,就在学完课文后直接把生字处理掉。
总之,我一直习惯先教课文再教生字。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是挺高的,学生不仅更容易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对生字的掌握也没有受到影响。
可笑的是,在作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是先教生字再教课文,哈哈哈哈……
2
为什么公开课要先教生字?
因为大家都这样教。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教?
因为学习生字是为了扫清“拦路虎”呀!生字生字,就是生疏的字、不认识的字,连字都没学会,怎么学课文?!
多么伟光正的理由!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生字,也是可以在语境中学习的,而课文本身,就为生字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语境。
学习课文时,对字词的要求,其实是能够正确地读出字音,理解由这个字所组成的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就足够了。
那么一篇课文,识得的字肯定占了绝大部分,另一少部分较生疏的字,即所谓“生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渐渐变得熟悉,根本不会影响一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说,少数的生字不会影响孩子对一篇课文意义的理解。
为什么说是“隐隐”?因为大部分课堂上,老师是先教生字的,所以那一小部分“先教课文”的呼声便也渐渐孱弱下去,湮没在“先教生字”的洪流之中了。
今天,我试图以我有限的经验和认知,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
回顾我的成长,深感幸运。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被异化的人。
因为没有被异化,所以我在大部分事情上有比较正的三观,这使我能够遵从内心,甚至可以说遵从自己的直觉、依凭自己的“本能”做出不少正确的事。所谓正确,就是切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在教学上也是如此。
我是中师生,19岁走上讲台(若不是上中学那会儿流行用“留级”的方式巩固基础,参加工作的时间会更早)。师范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没等毕业就已经还给老师了,所以,所有对教学的认知几乎都来自于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
当了老师之后,怎么教,大部分凭感觉。
学习新课,第一个环节一般是教师示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课。”目光扫视全班,所有学生都准备好了,我就开始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了。
很多很多时候,我读得自然、投入,我感觉声声、字字都读到了学生的心里,整个教室形成了一个场。教师是指,文本是弦,学生是听众,指拨弦动,乐声流淌,渲染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将教室这个空间里的我们带到了一片新的精神天地。
这时候,教师如果来一句:“好,下面我们先来看这些生字”,真是太煞风景!
所以,往往在孩子听我读完课文,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轻轻地说:“请你自己读课文。”
什么“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类明确要求性的话语我都不愿意说,因为一说出来,就破坏了那个场。最多加上一句“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而如果是自己长期驯养的学生,其实,在老师范读之后,学生自读之时,自读目标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达到目标的方法是“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生字表”等要求,早已在学生心中明确了。这种训练,往往几节课就可以了。后面间隔一定的时长提醒一下,就不必每次学新课文都强调了。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篇课文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再用读来促进理解,直至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我常常觉得,这样的课文学习是浑然一体的。
而那时,精读课文往往会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学习,第二课时再处理生字。有时候一些课文简单,不需要讲一节课,就在学完课文后直接把生字处理掉。
总之,我一直习惯先教课文再教生字。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是挺高的,学生不仅更容易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对生字的掌握也没有受到影响。
可笑的是,在作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是先教生字再教课文,哈哈哈哈……
2
为什么公开课要先教生字?
因为大家都这样教。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教?
因为学习生字是为了扫清“拦路虎”呀!生字生字,就是生疏的字、不认识的字,连字都没学会,怎么学课文?!
多么伟光正的理由!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生字,也是可以在语境中学习的,而课文本身,就为生字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语境。
学习课文时,对字词的要求,其实是能够正确地读出字音,理解由这个字所组成的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就足够了。
那么一篇课文,识得的字肯定占了绝大部分,另一少部分较生疏的字,即所谓“生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渐渐变得熟悉,根本不会影响一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说,少数的生字不会影响孩子对一篇课文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