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古路坝秋一一兼忆西北联大校常委、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驱徐诵明先生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庚子秋渐深,山头景愈红。那一片片殷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拂动,远远望去,像一面面小小旗帜在挥动,整座山峦就像了一面硕大的红旗在飘舞。在这深秋里,我再一次来到了古路坝凭吊,对眼前的巴山景色所吸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那个峥嵘岁月……

古路坝秋一一兼忆西北联大校常委、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驱徐诵明先生


这是一张难得一见的珍贵照片。画面上一队人马正艰难而急促地行进在大山之中。黑压压的大山就是莽莽大秦岭,由东向西而动的行人就是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们。时间是1938年早春。照片的珍贵在于,它真实记录了当时西迁途中的情景。这是一支特别的队伍,这是一次揪心的迁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史话。队伍之特别在于这不是一支行军打仗的部队,而是手无寸铁却满腹经纶的教授老师,以及他们的学生和家眷。这些人都来自当时的北平(北京),是从北平南下来到西安躲避战事的高校师生们。七七事变燃起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北平的战事越来越吃紧,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高校逢命南迁,到西安组成了“西安临时大学”。在西安不到一年时间,战火便由北平向全国蔓延,直逼陕西潼关。国民政府遂下令继续西迁。便令一个叫徐诵明的教授为先遣“大队长”,由他负责整个师生向汉中方向撤退。当时学校一千余名师生(包括家属),徐大队长便将这支特别的队伍按军队连排建制编制,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由东向西进发。当时是从西安乘坐火车至宝鸡,然后徒步行军500余里,在大秦岭间摸索而行。照片上的人们穿着五花八门,手提肩扛的东西无疑是“孔夫子搬家一一全是书”,人们表情凝重神情疲惫,甚是艰辛。不难想像,其中那些年事已高的教授先生们,他们的行走是如何地难受,随行的小脚家眷们又是怎样地付出。就这样在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着,在餐风露宿中行进着……他们在秦岭深处绕转了半月时间,终于走出了大山,到达汉中褒河山口,再往前行就是一马平川的汉中坝子了。这支“特别”的部队此次“行军”是令人十分“揪心”的。因为队伍里的“战士”大都是在北平大都市待惯了的养尊处优的先生、太太,以及娇弱的学生,他们哪里吃过这种苦,受过这般罪呀。行军途中,且不说心情如何复杂,就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究竟怎样解决,这都是一个“谜”。而西迁以后又会怎样:如何重整旗鼓办学,要在外漂泊多少时日,前方的仗要打到什么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而徐诵明,这个“大队长”却是一位不简单的人物。他不仅将队伍带出了大山,他还很快与汉中当地取得了联系,迅速落实了师生们的落脚之地,找到了办学的场所,赢得了地方民众的支持。尤其是城固县给予这支队伍的最多。徐诵明们到达汉中,首要任务是为学校落脚选定地址。汉中城里地方小人口多,无法安置下一夜涌来的上千人,且无合适办学之所。因此他们就继续向东而行,在城固城里转了一圈,觉得城里城外都有可安置学校师生的地点。

古路坝秋一一兼忆西北联大校常委、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驱徐诵明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