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月饼了,你也来写首诗呗!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自现当代以来,西洋的节日愈发地多起来,渐渐地冲淡了中秋、端午这类传统佳节,如今随着它们变成法定假日,倒感觉那种传统的味儿又渐渐回来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碰上佳节都怎么嗨起来呢?
大约有四种方式:吃、喝、诗和歌。
说到吃喝,我曾经说过,如今时代变了,百姓们的光景也大不同了,以前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吃的食物都很硬,人心却很柔软;如今吃的食物越来越柔软了,而人心却有时变得越来越硬了。
我跟女儿说:
在爸爸小的时候也总盼着过节
盼着元宵节可以吃汤圆
那时候汤圆的特点是非常坚硬
煮起来鱼翔浅底,咬起来神闲气定
盼着中秋节可以吃月饼
那时候月饼特点是非常坚硬
吃一个坚硬的月饼,看一轮清澈的圆月
看着枝头闲聊的鸟雀,看着奶奶忙碌的背影
盼着端午节可以吃粽子
那时候粽子的特点是非常坚硬
一边用力咀嚼一边无法想象
遥远的南方以及日后,竟然除了枣泥、豆沙,还有咸肉、蛋黄
我还吃过坚硬的馒头,坚硬的咸菜以及煎饼
总感觉:
那个时候的食物都非常坚硬
人心却非常柔软
而如今:
食物正变得越来越柔软
人心却越来越坚硬
小时候有很多问题钱都解决不了
但快乐却很容易得到
现在的情况好像恰恰相反
小时候走夜路没有路灯
走在路上最怕的鬼,不是人心
如今走夜路灯越来越亮
走在路上从不怕鬼,最怕的是人心
小时候走很远的路去走亲戚
如今家家户户的密码锁越来越高级
小时候电视机是黑白的非黑即白像眼中的世界
如今电视变得越来越色彩迷离像人们的眼睛
那个时候吃的食物都非常坚硬
那个时候人心都非常柔软真诚
而倘若说到诗与歌,从来都是不分家的,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可是从来不是每个百姓都能写诗的,不过每个百姓都可以唱歌啊,那些常见的词牌名,不过都是些流行歌曲分类集,比如古人看到两个著名版本的《如梦令》,就像我们看到《十年》和《明年今日》。
而若让诸位说到中秋的名诗词,十有八九都会想起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总是说苏老师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却常常忘记了: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自然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地豁达。所有面对疾风的微笑,都不过是拭去了无奈的泪水后,抬起头,看破了虚妄,看清了得失。
当时其实已经深陷在政治旋涡之中了,彼时苏老师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多次自求远放,小苏说:既然工作上不顺心,那我就去平衡下生活,去和我弟弟多聚聚吧。在同太后多次上书申请远放之后,终于1074年他如愿到了密州,也就是如今的山东诸城降职降薪当了小官儿,并于1076年中秋节写下了这首名词。所以,如果你今天在职场上降职降薪了,要记着安慰自己:没事儿,这些都是浮云杂滓,不光历史记不住,自己很快也会忘却了。
在这里,我不想跟大家赏析那篇“明月几时有……”,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那几句短短的词前小序苏老师所透露出的情怀。而这些情怀,这些态度,这些人生之境意,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一千年以后的现代人,需要习之的精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子由就是他的兄弟苏辙,苏老师异地base到山东当官儿,中秋到了,吃着烧烤喝着酒,山东小串,诸城月饼,吹着吹着牛逼,看着看着月亮,很快天就亮了,一不小心喝得又有点多,写下了这首词,心里啊:有点想想我兄弟了,一晃又是七年没见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碰上佳节都怎么嗨起来呢?
大约有四种方式:吃、喝、诗和歌。
说到吃喝,我曾经说过,如今时代变了,百姓们的光景也大不同了,以前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吃的食物都很硬,人心却很柔软;如今吃的食物越来越柔软了,而人心却有时变得越来越硬了。
我跟女儿说:
在爸爸小的时候也总盼着过节
盼着元宵节可以吃汤圆
那时候汤圆的特点是非常坚硬
煮起来鱼翔浅底,咬起来神闲气定
盼着中秋节可以吃月饼
那时候月饼特点是非常坚硬
吃一个坚硬的月饼,看一轮清澈的圆月
看着枝头闲聊的鸟雀,看着奶奶忙碌的背影
盼着端午节可以吃粽子
那时候粽子的特点是非常坚硬
一边用力咀嚼一边无法想象
遥远的南方以及日后,竟然除了枣泥、豆沙,还有咸肉、蛋黄
我还吃过坚硬的馒头,坚硬的咸菜以及煎饼
总感觉:
那个时候的食物都非常坚硬
人心却非常柔软
而如今:
食物正变得越来越柔软
人心却越来越坚硬
小时候有很多问题钱都解决不了
但快乐却很容易得到
现在的情况好像恰恰相反
小时候走夜路没有路灯
走在路上最怕的鬼,不是人心
如今走夜路灯越来越亮
走在路上从不怕鬼,最怕的是人心
小时候走很远的路去走亲戚
如今家家户户的密码锁越来越高级
小时候电视机是黑白的非黑即白像眼中的世界
如今电视变得越来越色彩迷离像人们的眼睛
那个时候吃的食物都非常坚硬
那个时候人心都非常柔软真诚
而倘若说到诗与歌,从来都是不分家的,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可是从来不是每个百姓都能写诗的,不过每个百姓都可以唱歌啊,那些常见的词牌名,不过都是些流行歌曲分类集,比如古人看到两个著名版本的《如梦令》,就像我们看到《十年》和《明年今日》。
而若让诸位说到中秋的名诗词,十有八九都会想起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总是说苏老师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却常常忘记了: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自然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地豁达。所有面对疾风的微笑,都不过是拭去了无奈的泪水后,抬起头,看破了虚妄,看清了得失。
当时其实已经深陷在政治旋涡之中了,彼时苏老师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多次自求远放,小苏说:既然工作上不顺心,那我就去平衡下生活,去和我弟弟多聚聚吧。在同太后多次上书申请远放之后,终于1074年他如愿到了密州,也就是如今的山东诸城降职降薪当了小官儿,并于1076年中秋节写下了这首名词。所以,如果你今天在职场上降职降薪了,要记着安慰自己:没事儿,这些都是浮云杂滓,不光历史记不住,自己很快也会忘却了。
在这里,我不想跟大家赏析那篇“明月几时有……”,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那几句短短的词前小序苏老师所透露出的情怀。而这些情怀,这些态度,这些人生之境意,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一千年以后的现代人,需要习之的精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子由就是他的兄弟苏辙,苏老师异地base到山东当官儿,中秋到了,吃着烧烤喝着酒,山东小串,诸城月饼,吹着吹着牛逼,看着看着月亮,很快天就亮了,一不小心喝得又有点多,写下了这首词,心里啊:有点想想我兄弟了,一晃又是七年没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