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感染人数增加与20条无因果关系
2023-03-13 来源:你乐谷
正文摘要: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我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复杂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在派出15个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对重点省份疫情处置指导。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部署调度各地尽快推进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落地。各地进一步加大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防止外溢,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率。金冬雁曾经历今年春节时的香港疫情。为此,金冬雁认为落实二十条,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分诊治疗,以及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十分关键。
专家:感染人数增加与20条无因果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迈出了稳健的一小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 编辑 陈哲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20条优化防控措施。
在经济观察网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这些措施是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将来有可能还会根据病毒特点做进一步调整。
“20条措施是迈出的一小步,这样优化也是最稳健的,未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说,目前不少人对新冠病毒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有很深的恐惧感,因此不能进行急剧的改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
目前各地已进入冬季,优化措施后,疫情发展趋势会如何演化?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认为,冬季感染人数增多,主要跟病毒自身特点有关。一是冬季病毒的物传人几率会增加,二是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更长,同时,冬季室内活动也会更多。
金冬雁表示,新措施只是纠正了一些此前的“无用功”,优化防控不会造成疫情更大规模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强调要加大对“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居家隔离政策空间变大
长期以来,关于集中隔离与居家隔离的疫情防控效果一直是讨论热点。《通知》对部分人群缩短了集中隔离时间,调整为居家隔离。
新规明确:对密切接触者与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隔离”;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金冬雁判断,未来居家隔离还会在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居家隔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实国外等许多地区对于密接也采取的是居家隔离,关键是教导大家怎样在居家状态下做好隔离,在很好的指引下,大部分的家庭是可以做到的”。
此外,《通知》还规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不再判断次密接主要是从人力、物力角度考虑,随着新冠毒株传播力增强,次密接的规模会增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流调、管控,取消次密接判定,能节约人力物力。
同时,《通知》明确要求要“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我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复杂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在派出15个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对重点省份疫情处置指导。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部署调度各地尽快推进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落地。各地进一步加大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防止外溢,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率。金冬雁曾经历今年春节时的香港疫情。为此,金冬雁认为落实二十条,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分诊治疗,以及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十分关键。
专家:感染人数增加与20条无因果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专家解读“防疫新20条”:迈出了稳健的一小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 编辑 陈哲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20条优化防控措施。
在经济观察网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这些措施是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将来有可能还会根据病毒特点做进一步调整。
“20条措施是迈出的一小步,这样优化也是最稳健的,未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说,目前不少人对新冠病毒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有很深的恐惧感,因此不能进行急剧的改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
目前各地已进入冬季,优化措施后,疫情发展趋势会如何演化?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认为,冬季感染人数增多,主要跟病毒自身特点有关。一是冬季病毒的物传人几率会增加,二是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更长,同时,冬季室内活动也会更多。
金冬雁表示,新措施只是纠正了一些此前的“无用功”,优化防控不会造成疫情更大规模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强调要加大对“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居家隔离政策空间变大
长期以来,关于集中隔离与居家隔离的疫情防控效果一直是讨论热点。《通知》对部分人群缩短了集中隔离时间,调整为居家隔离。
新规明确:对密切接触者与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隔离”;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金冬雁判断,未来居家隔离还会在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居家隔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实国外等许多地区对于密接也采取的是居家隔离,关键是教导大家怎样在居家状态下做好隔离,在很好的指引下,大部分的家庭是可以做到的”。
此外,《通知》还规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不再判断次密接主要是从人力、物力角度考虑,随着新冠毒株传播力增强,次密接的规模会增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流调、管控,取消次密接判定,能节约人力物力。
同时,《通知》明确要求要“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