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逐的事业,大叔每年为七八千人海葬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到了定点海域,船上响起了三声汽笛的长鸣。家属陆续将骨灰装入降解罐,放入海中,有的手在空中举了很久才放下,降解罐落入水中,升起水花。船长说,三声长鸣意味着船上有人落水需要急救
。投下骨灰也意味着船上人少。
这是一个雪白的罐子,高25厘米,外直径25厘米,形状是莲花,用来表达佛教踩莲花,开鹤回西的含义。材料为粘土、高岭土和海泥,是可降解材料,人体骨灰为无机碳酸钙,无毒无害,不会造成水污染。降解罐沉入海底,两三天后完全溶解,与大海混合。
海葬的宣传有时会说,海是连接的,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看到大海,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但真正能做出如此浪漫
选择的,往往是那些生前就迷恋大海的人。
更多选择海葬的人出于无奈。哭得最伤心的,往往是送别孩子。他们的生命短暂,走在白发人面前,不能按照习俗进入祖坟。还有穷人,他们一生都没有体面,参加集体海葬,政府补贴后,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因此,海葬似乎自然带有更隐晦、更悲伤的色彩。
陈琦在大连当了40年船长,和家人一起从事海葬20多年。他没有算过一共送别过多少人,最近每年都有七八千块骨灰从船上扔进海里。
陈琦的船注定要承载禁忌、眼泪和悲伤。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吃饭的桌子是家人日复一日倾倒骨灰的地方。送葬人的悲痛,大海也无法消融,多年来,却意外地在这些海葬从业人员身上得到
了一些安慰。
外界对葬礼从业者始终保持着古老的敌意。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他们不断被驱逐。不久前,他们又被附近海景楼盘的开发商投诉举报。
集体海葬。
九月底,在寒冷的海风中,李金华、杨丽夫妇互相帮助,颤抖着走进船上。一个人拿着沉重的行李包,另一个人拿着手提包,里面是紧紧包裹的骨灰。两位老人坐在最后一排,沉默严肃,不同于其他人,看不到他们悲伤的表情。
前一天,他们和另一百多名家庭成员携带骨灰,从鞍山坐了四个小时的公交车
来到大连。
第二天,他们来到大连海葬服务中心参加鞍山市民政局举办的集体海葬。如果报名,民政局会提供葬礼、差旅费、住宿等补贴,家属几乎不花钱。但是只能有三个人登船,超过的话需要加钱。
十分钟后,马达响起,船缓缓驶出大连港。船舱里挤满了人,船头像
陆地葬礼一样摆放着鲜花和祭品。不同的是,前面的纸板上陈列着几十个死者的名字,说明这个分离的时刻不仅属于某个人。
再次提醒大家,检查一下是否有亲人的骨灰。几秒钟后,葬礼司仪李冬兰打开麦克风
,重复了数百次悼念词,仍然缓慢而克制。鞍山市民政局骨灰安葬仪式现在开始了。李冬兰向前鞠躬,请全家起立,脱帽,默哀我们已故家属。
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几乎每个月都会主持十几次这样的海上公葬。那些话早就熟悉了,唯一的变化就是民政局前的城市名。
有时是铁岭,有时是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因为疫情,葬礼从9月份开始恢复。前一天晚上,李冬兰以为自己早就忘光了,没想到那些字一个个跳出来,根本不需要回忆。
“今天我们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与我们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是亲人,我们还是朋友,我们还是你的儿女,我们还是一家人,请记住,这是我们的约定。”
李金华夫妇还是没有什么表情变化。他打开了手机,想要录制视频
,但是年迈的他不太懂操作,只好向周围的陌生年轻人询问。
。投下骨灰也意味着船上人少。
这是一个雪白的罐子,高25厘米,外直径25厘米,形状是莲花,用来表达佛教踩莲花,开鹤回西的含义。材料为粘土、高岭土和海泥,是可降解材料,人体骨灰为无机碳酸钙,无毒无害,不会造成水污染。降解罐沉入海底,两三天后完全溶解,与大海混合。
海葬的宣传有时会说,海是连接的,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看到大海,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但真正能做出如此浪漫
选择的,往往是那些生前就迷恋大海的人。
更多选择海葬的人出于无奈。哭得最伤心的,往往是送别孩子。他们的生命短暂,走在白发人面前,不能按照习俗进入祖坟。还有穷人,他们一生都没有体面,参加集体海葬,政府补贴后,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因此,海葬似乎自然带有更隐晦、更悲伤的色彩。
陈琦在大连当了40年船长,和家人一起从事海葬20多年。他没有算过一共送别过多少人,最近每年都有七八千块骨灰从船上扔进海里。
陈琦的船注定要承载禁忌、眼泪和悲伤。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吃饭的桌子是家人日复一日倾倒骨灰的地方。送葬人的悲痛,大海也无法消融,多年来,却意外地在这些海葬从业人员身上得到
了一些安慰。
外界对葬礼从业者始终保持着古老的敌意。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他们不断被驱逐。不久前,他们又被附近海景楼盘的开发商投诉举报。
集体海葬。
九月底,在寒冷的海风中,李金华、杨丽夫妇互相帮助,颤抖着走进船上。一个人拿着沉重的行李包,另一个人拿着手提包,里面是紧紧包裹的骨灰。两位老人坐在最后一排,沉默严肃,不同于其他人,看不到他们悲伤的表情。
前一天,他们和另一百多名家庭成员携带骨灰,从鞍山坐了四个小时的公交车
来到大连。
第二天,他们来到大连海葬服务中心参加鞍山市民政局举办的集体海葬。如果报名,民政局会提供葬礼、差旅费、住宿等补贴,家属几乎不花钱。但是只能有三个人登船,超过的话需要加钱。
十分钟后,马达响起,船缓缓驶出大连港。船舱里挤满了人,船头像
陆地葬礼一样摆放着鲜花和祭品。不同的是,前面的纸板上陈列着几十个死者的名字,说明这个分离的时刻不仅属于某个人。
再次提醒大家,检查一下是否有亲人的骨灰。几秒钟后,葬礼司仪李冬兰打开麦克风
,重复了数百次悼念词,仍然缓慢而克制。鞍山市民政局骨灰安葬仪式现在开始了。李冬兰向前鞠躬,请全家起立,脱帽,默哀我们已故家属。
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几乎每个月都会主持十几次这样的海上公葬。那些话早就熟悉了,唯一的变化就是民政局前的城市名。
有时是铁岭,有时是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因为疫情,葬礼从9月份开始恢复。前一天晚上,李冬兰以为自己早就忘光了,没想到那些字一个个跳出来,根本不需要回忆。
“今天我们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与我们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是亲人,我们还是朋友,我们还是你的儿女,我们还是一家人,请记住,这是我们的约定。”
李金华夫妇还是没有什么表情变化。他打开了手机,想要录制视频
,但是年迈的他不太懂操作,只好向周围的陌生年轻人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