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图)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在929年前的今天,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逝世。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1042年(宋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宋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宋神宗进行变法,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的固执反对,新政的推行迭遭阻碍。1074年(宋熙宁七年)辞退。1075年复宰相职。1076年再次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1086年5月21日(宋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逝世。为唐宋人大家之一。著有《字说》、《钟山目录》、《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保存在《道藏》“彭把集注”中)。
史学界、学术理论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时间褒贬不一。梁启超则给予了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情操、学术修养和政治抱负给予了全面的高度肯定。事实上,在梁启超的时代,中国已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醒来,于是,王安石就被发掘成变法革新者的精神偶像。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李秋雨今天就和大家娓娓道来。
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盘点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给反对派以攻击新法的口实,同时也使新法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史学界、学术理论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时间褒贬不一。梁启超则给予了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情操、学术修养和政治抱负给予了全面的高度肯定。事实上,在梁启超的时代,中国已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醒来,于是,王安石就被发掘成变法革新者的精神偶像。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李秋雨今天就和大家娓娓道来。
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盘点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给反对派以攻击新法的口实,同时也使新法失去了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