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文人画的土壤(3)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书法地位高于绘画,几乎是以前的惯例。这一惯例实际上意味着此前历史上的画家一直处于“匠人”的地位,与其他手工艺者的地位差别不大。姚最反对“贵书贱画”,为后世文人画“书画一体”开了理论先河。但是,姚最反对“贵书贱画”的结果,后世只是被文人画接纳,为后世形成并提高文人画的地位做了铺垫。而中国绘画的另一个方向,以绘画技术为主的工匠画、院体画,即便再精致、再华丽,地位依然没有文人画高,依然始终面临“贵书贱画”的落差。这一点在苏轼论“士人画”时,得到明确表达。吴道子与王维同处一个年代,苏东坡在赞许王维“士人画”的同时,评价吴道子说:
“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吴道子不过是一个职业画家。职业画家是现代称呼,过去叫做“画工”,其实就是指手艺精湛的手工业者,赞美的是他们高超的绘画技术。
自从纸张、笔墨等工具基本定型后,纯技术的画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他们或在民间,或在宫廷,风格多为写实。例如,花鸟画的精细足以乱真。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这类画工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它画技精湛、准确,但所表达的所有内容都在画面之中,缺乏文人画所要求“画外”的人生经验和超然感悟。号称史上第一书画皇帝的宋徽宗也是这一路,以绘画技法见长,匠心、匠气都十分充沛。追求技术的画工传统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清朝宫廷画师、耶稣会士郎世宁。他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运用到清朝宫廷绘画中,但郎世宁的作品显然缺乏中国文人画所要求的神韵,我们今天对它的价值认定,更主要的还是形似。清朝宫廷之所以能宽容地接纳郎世宁,也是因为中国历来都延续着追求写实绘画技艺的画工传统,郎世宁不过是在这一传统上添枝加叶而已。

民间优秀画师可以进入宫廷为朝廷服务,这种做法早已有之。五代、宋朝时期,宫廷开始有专门管理画工、画师的机构,名称多有改变,后人简称宫廷画院。宋徽宗时宫廷画院最为发达,并且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今天学校教育分科,源自科举。科举就是“分科”的,而且所分科目复杂多变。人们熟知的读书做官,是指科举中的“进士科”,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是为了选拔做官的人。宋代将画师纳入科举,但考试内容并不相同,恰如今天全国统一高考与艺术院校招生考试不同一样。进士科考试内容多有改变,但经书、策论始终是重点。宋代画院考试常常是以诗句出题,根据诗句的含义作画。宋代以后,宫廷画师的考试制度基本取消,大都采取面向全国的举荐、征召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进士科考试而能做官的人,在理论素质、道德修养方面,与通过画师考试的人是不同的。从官品上说,宫廷画师也能授予品秩,但比进士科要低。即便在画师纳入科举的宋代,画师的官品少有超过五品,而且不能外放。这种现象在元代比较混乱,与元代有一个著名人物赵孟頫有关。元朝歧视汉人,百年历史,科举时断时续,科举取士总共只有一千多名,平均每年十多人。官员主要是从蒙古人、色目人中挑选任命。赵孟頫作为前朝皇室贵胄在元朝地位较高,非常罕见。由于没有通过进士科考试,赵孟頫虽官至一品,但他的身份究竟算官员还是艺术家,其实模棱两可。尤其是,按照前朝旧制,赵孟頫几乎不可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因此,元朝画师的地位只能算一个混乱的特例。总体上说,自有科举制度后,进士科出身的官员地位高于画师,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长期都是主流的惯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