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文人画的土壤(2)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因此,自科举制度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滞后,文人画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结束后,文人画的衰微有一段时间上的延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存在约一千三百年,士人画、文人画的存在时间也差不多。随着科举制度的结束,文人画是否也会结束?有人得出肯定的结论,我对此不完全赞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文人画即便还能延续和发展,一定会与历史上的状态发生变化。至于究竟会如何变化,本人不善书画,个中堂奥难以描绘,只待方家、大家高论。

文人画出现之前,中国也有绘画,甚至还有被尊为“画圣”的吴道子。那些画与文人画是什么关系?历史记载汉朝的张衡、蔡邕等都有画名,但画作不传,难以评价。从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墓穴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来看,汉朝的绘画与后世的文人画有较大的区别。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画家,其中以顾恺之最有名。那一时期的中国绘画算不算文人画呢?我认为,那一时期的绘画已经包含了一些文人画的因素,但还没有真正形成。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与汉代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绘画工具。毛笔至少在秦代就有了,但纸张是在东汉蔡伦以后才有的。蔡伦造纸用树皮、竹子、旧渔网、破布头等。此后,造纸的材料以及造出纸张的质量始终在不断变化改进中。与之相伴,笔墨制造都随着新纸张的出现而改变。三国时期,制墨高人韦诞曾上奏魏明帝曹睿:“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其中提到的张芝张伯英是当时的制笔能手,左伯左子邑造出的纸张比蔡伦纸质量更好,韦诞自夸自己的墨非得同其他几件最好的书写工具相配,才能体现最佳效果,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事实。大致到西元三、四世纪时,纸张书写已基本取代竹简、木简,中国的书写工具开始定型。王羲之家族原先在琅琊,即现今山东临沂,师从卫夫人卫铄学书法。
卫氏一家数代都出书法家,如卫觊、卫瓘、卫恒,且都以继承张芝张伯英的书法“筋骨”为荣,显然与他们掌握了张芝先进的毛笔有关。王羲之能够成为书法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与精良的书法工具在那个时期定型普及有着必然的关联。
书法与书写工具的这一关系同样体现于绘画。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画家,他们的画作及其理论对后世都有影响,关键就在于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绘画的工具基本定型,以后再也没有大的变化。因此,那一时期之前的某些技法、理论因工具改变而不再适用,也就不再延续。而那一时期形成的技法和理论对后世依然长期适用。南朝画家谢赫著有《古画品录》,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骨法二论,显然与毛笔、纸张有关,其他四论也能看到毛笔纸张的背景。但“六法”总的来说还是绘画的一般规则,类似今天美术教学中的写生、色彩、构图、临摹等,并不具有后世文人画的明显特质。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如顾恺之、宗炳、姚最等,大都出身于士人家庭,本身文化程度就比较高。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科举,士人出身与后世通过科举的文人并不一样,尚没有后世“文人”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绘画由于绘画工具初步定型,既有一般绘画技术性的探索创造,也开始产生文人画的一些特质。例如顾恺之的“传神”、“点睛”;宗炳追求神趣、物我一体的感性体验;姚最将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明确定为最高原则,都蕴含了后世文人画的精神。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的中国绘画初创阶段,既有史无前例的成就,也包含了不同发展方向的可能,即:一是偏重技术,二是偏重神韵。其中姚最反对“贵书贱画”的风气就是体现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