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运城(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图片
二大爷种了多年地也养了多年牛,万荣大黄牛是口碑极好的耕牛,体型彪悍、吃苦耐劳,长年劳作且得到精心喂养的耕牛肉质自然上乘,因此也是高品质黄牛肉的主要来源。养牛耕地的人原本是舍不得宰牛的,牛是他们的命和依靠,他们见不得牛在自己眼前被杀掉分食,但等到牛不得不走向最后归宿时又不免无奈而伤感:唉,命苦啊,下辈子再也别当牛做马了,辛苦了一辈子,到了了还是要卖到锅子上。“锅子上”就是烹牛煮肉的锅镬盆砧,是牛的宿命,家里人许多年还念念不忘曾经饲养过的最后避免不了卖到锅子上的那些体型壮硕的大个万荣犍牛,我个人甚至与一头牛建立了秘密的友谊。那时,大概从运城各县村里收上来的肉牛都要在运城集结然后再分别以活牛运往各地。据说运城来的黄牛,在美食天堂的香港食肆广受欢迎。
二大爷决定亲自送牛去运城,也算是对自己养的牛尽一点心意。七八十华里的路程,它和他需要星夜赶路才能在天明之前进入市区,晚了就耽搁了。任何一地也许都一样,既有宽阔的黎明也有逼仄的黄昏,至于城市街道的白天属于有秩序的光鲜亮丽,夜晚则属于他们这些衔枚夜行的闯入者,也许一座白天的城市还没想好如何接纳一头远道而来的牛。对即将到来的变故,牛和人似乎心有灵犀,也许面对终将分别的命运都想过很久,早有打算,各怀心思。入夜,最后一道草料格外丰盛,那牛却吃得寡味而犹豫,它不明白正常时候吃完这一顿需要半夜时间倒卧圈里慢慢反刍的规律,为什么今夜忽然变了,难道是时候到了?主人对它看了又看,然后就吆它起身踩着月光出了巷子,既不驾辕,也不挂犁,主人甚至连牵着自己鼻子的那截缰绳也索性搭在牛脖子上,任它自己跟着人走。
是夜,一牛,一人,顶着月色出了村,人车稀少,一路寂静,那牛一对硕大的眼睛在月色里显得深邃又忧伤。过了路家庄,下了中陈坡,又过了北古、西古,走啊,还是走,两个活物,统共六条腿,就这样一直走,道路像无边无际的夜色仿佛没有尽头。它和他,经过别人的麦田、果园、屋舍,一定想到了一起经过的那些耕耘,那些锃亮的犁铧和湿润的黄土,或者也听到了同样来自那些村子黄牛的咀嚼和和骡马的叹息……它从来没走过这样长的路,好像要把这一生走完,他也没走过如此漫长的夜路,好像比那年冒雪到北山拉炭还远呢。它有点想就地卧倒把胃里盛满的草料好好翻上来细细嚼一嚼,他知道它所想的,但没有办法停下来,他知道陪它这最后一路只有终点再无归程,目前的终点就是运城。过了累德、王过,他和它听到了几声鸡鸣,这也许是它牛生听过的最后的鸡叫,家里那只打鸣的公鸡就喜欢站在牛圈的梁架上引吭司晨呢。
又过了北相、姚孟,等到依稀可见运城北郊车站昏黄的灯光,东方渐白,人声杂沓,城市的轮廓显得壮阔无朋像巨大的兽,有种逼近的压迫感。人和牛,竟然走了一夜,走进了城市的肚腹之中。
图片
据说,那次陪一头牛走了七十里路的二大爷,自此再没去过运城,也没吃过牛肉。
我爸二十郎当时第一次去运城也没有坐车,倒不是步行,而是骑车,一辆二八加重的二手飞鸽。
那年冬天,我爸我妈还没结婚,我还没出生,我爸在汉薛这头心焦于手里没钱,我妈在邻村那头待字闺阁。我爸称去运城为“下运城”,因为村里所在的峨嵋坡上海拔比运城高,从汉薛到运城的确一路下坡,适宜骑行,可以骑得飞快飞快像闪电一样。他凌晨出发,大概也是天亮进城,一路上摸黑骑车下坡风过双耳,要比二大爷和牛那趟步行花费时间少得多,村里几个相约的年轻人一路上各怀所愿有说有笑就到了运城。其实,他此行运城还有比“下”运城还苦的一个“下”,那便是老运城人听了都挠头的苦活——下盐池。
运城盐池,古称解池,今称中国“死海”,以丰富的盐利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缔造和后来发展。由盐池而盐化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夏天晒盐,冬天铲硝,芒硝在低温条件下析出卤池的自然结晶物是天然的化工原料,当年全靠人工收集和运输,工作即担硝,一项极具考验的重体力活。我爸那年下盐池担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娶我妈,大婚之前的一应程序如换帖、定亲、眊窝等等皆已经过,就剩最后迎娶典礼办席环节,颇费事,需要钱。当年的运城人,但凡手里没钱,只要有力气肯吃苦,那就是冬天下盐池担硝了。小伙子下了一冬天盐池,身上的衣裤几乎整天都被芒硝蚀得雪白,连扁担都废了两根,同行的人吃不住苦早已回去了,只有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挣了大约二百块钱,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回来就风风光光地办了婚事,还有富余。现在,当年那个走起路来呼呼生风能骑车下运城下盐池的小伙子早已入土多年,安睡于面朝孤山一隅的黄土之下,坟头荒草萋萋,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二大爷种了多年地也养了多年牛,万荣大黄牛是口碑极好的耕牛,体型彪悍、吃苦耐劳,长年劳作且得到精心喂养的耕牛肉质自然上乘,因此也是高品质黄牛肉的主要来源。养牛耕地的人原本是舍不得宰牛的,牛是他们的命和依靠,他们见不得牛在自己眼前被杀掉分食,但等到牛不得不走向最后归宿时又不免无奈而伤感:唉,命苦啊,下辈子再也别当牛做马了,辛苦了一辈子,到了了还是要卖到锅子上。“锅子上”就是烹牛煮肉的锅镬盆砧,是牛的宿命,家里人许多年还念念不忘曾经饲养过的最后避免不了卖到锅子上的那些体型壮硕的大个万荣犍牛,我个人甚至与一头牛建立了秘密的友谊。那时,大概从运城各县村里收上来的肉牛都要在运城集结然后再分别以活牛运往各地。据说运城来的黄牛,在美食天堂的香港食肆广受欢迎。
二大爷决定亲自送牛去运城,也算是对自己养的牛尽一点心意。七八十华里的路程,它和他需要星夜赶路才能在天明之前进入市区,晚了就耽搁了。任何一地也许都一样,既有宽阔的黎明也有逼仄的黄昏,至于城市街道的白天属于有秩序的光鲜亮丽,夜晚则属于他们这些衔枚夜行的闯入者,也许一座白天的城市还没想好如何接纳一头远道而来的牛。对即将到来的变故,牛和人似乎心有灵犀,也许面对终将分别的命运都想过很久,早有打算,各怀心思。入夜,最后一道草料格外丰盛,那牛却吃得寡味而犹豫,它不明白正常时候吃完这一顿需要半夜时间倒卧圈里慢慢反刍的规律,为什么今夜忽然变了,难道是时候到了?主人对它看了又看,然后就吆它起身踩着月光出了巷子,既不驾辕,也不挂犁,主人甚至连牵着自己鼻子的那截缰绳也索性搭在牛脖子上,任它自己跟着人走。
是夜,一牛,一人,顶着月色出了村,人车稀少,一路寂静,那牛一对硕大的眼睛在月色里显得深邃又忧伤。过了路家庄,下了中陈坡,又过了北古、西古,走啊,还是走,两个活物,统共六条腿,就这样一直走,道路像无边无际的夜色仿佛没有尽头。它和他,经过别人的麦田、果园、屋舍,一定想到了一起经过的那些耕耘,那些锃亮的犁铧和湿润的黄土,或者也听到了同样来自那些村子黄牛的咀嚼和和骡马的叹息……它从来没走过这样长的路,好像要把这一生走完,他也没走过如此漫长的夜路,好像比那年冒雪到北山拉炭还远呢。它有点想就地卧倒把胃里盛满的草料好好翻上来细细嚼一嚼,他知道它所想的,但没有办法停下来,他知道陪它这最后一路只有终点再无归程,目前的终点就是运城。过了累德、王过,他和它听到了几声鸡鸣,这也许是它牛生听过的最后的鸡叫,家里那只打鸣的公鸡就喜欢站在牛圈的梁架上引吭司晨呢。
又过了北相、姚孟,等到依稀可见运城北郊车站昏黄的灯光,东方渐白,人声杂沓,城市的轮廓显得壮阔无朋像巨大的兽,有种逼近的压迫感。人和牛,竟然走了一夜,走进了城市的肚腹之中。
图片
据说,那次陪一头牛走了七十里路的二大爷,自此再没去过运城,也没吃过牛肉。
我爸二十郎当时第一次去运城也没有坐车,倒不是步行,而是骑车,一辆二八加重的二手飞鸽。
那年冬天,我爸我妈还没结婚,我还没出生,我爸在汉薛这头心焦于手里没钱,我妈在邻村那头待字闺阁。我爸称去运城为“下运城”,因为村里所在的峨嵋坡上海拔比运城高,从汉薛到运城的确一路下坡,适宜骑行,可以骑得飞快飞快像闪电一样。他凌晨出发,大概也是天亮进城,一路上摸黑骑车下坡风过双耳,要比二大爷和牛那趟步行花费时间少得多,村里几个相约的年轻人一路上各怀所愿有说有笑就到了运城。其实,他此行运城还有比“下”运城还苦的一个“下”,那便是老运城人听了都挠头的苦活——下盐池。
运城盐池,古称解池,今称中国“死海”,以丰富的盐利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缔造和后来发展。由盐池而盐化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夏天晒盐,冬天铲硝,芒硝在低温条件下析出卤池的自然结晶物是天然的化工原料,当年全靠人工收集和运输,工作即担硝,一项极具考验的重体力活。我爸那年下盐池担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娶我妈,大婚之前的一应程序如换帖、定亲、眊窝等等皆已经过,就剩最后迎娶典礼办席环节,颇费事,需要钱。当年的运城人,但凡手里没钱,只要有力气肯吃苦,那就是冬天下盐池担硝了。小伙子下了一冬天盐池,身上的衣裤几乎整天都被芒硝蚀得雪白,连扁担都废了两根,同行的人吃不住苦早已回去了,只有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挣了大约二百块钱,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回来就风风光光地办了婚事,还有富余。现在,当年那个走起路来呼呼生风能骑车下运城下盐池的小伙子早已入土多年,安睡于面朝孤山一隅的黄土之下,坟头荒草萋萋,青了又黄,黄了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