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后,又读周国平(4)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这样的感觉,几乎陪伴我整个青春期的夜晚。
“我从写日记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了一个内心生活的空间,一种与一个更高的自我对话的习惯。”
我现在也有这样的习惯,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写日记带给我的。
05
“我对世英的感情称得上是一种痴情。我绝非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这种对一个同性朋友的痴情只发生过一次,并且只有在那个年龄才可能发生。凭借这一经验,我觉得我能理解古希腊那些少年学子对他们的哲学家老师的爱。”
上大学后,他遇到了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在周国平眼中,他是“一种我未尝见过的类型”,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精神性的人”,是“一个孩子般赤诚的人”,“他身上有一种陶渊明的气质”……
文中所描述的他和郭世英的感情,是全书最令我想要拍桌子的点。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惊人的一致感!我在和周相仿的年龄,也对一个女孩痴迷,用上“痴情”亦不为过。但绝非同性恋的感情。怎么说呢,它是一种思想上、精神上的深深吸引,你忽然发现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这样思考问题?因为和她的接触,你的另一只眼睁开了,新的世界的大门因此打开。你所迷恋的仅仅是这个人的思想,没有其他任何杂念。这也许只有在精神纯粹的人身上才会发生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我想,周国平说的“古希腊那些少年学子对他们的哲学家老师的爱”也是如此,哲学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最容易引起思想和精神上的吸引。
这样的经历,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但我们又巧合地经历了同样的事。从童年到青春期,这奠定一生性情和品格的重要时期,我与周国平心路历程的一次次“重合”,令我惊诧不已。必须把这份激动付以文字,才觉得心安。
对郭世英的回忆,基本上是以文G为背景的。这样“熟悉的人”的文字记录,也使我更多地了解了这场运动。虽未亲身经历,但那种压迫感、失序感仍令我恐惧。庆幸自己未生在那个年代,也希望今后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
06
真正成年后的经历,我们便很少有重合点了。但因为成长期的诸多相似之处,我觉得自己在性情上与周国平是很像的,自然也会赞同他的很多观点。
“对于一个既懂得世事无常又珍惜生命经历的人来说,任何美好的事物只要存在过,便永远存在了。”
是的,将人生当作一场体验的人,他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人生是一本独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这句话也是周国平的,只是并非写在这本书里,但却在十几年前便深刻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我的写作必须同时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我的所思所写基本上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写出的东西才会对那些面临着相似问题的人有所启迪,从而间接地产生了影响社会的效果。”
我虽然不是作家,写作也不勤快,但也算是与文字较为亲近的人。而亲近的原因也是为了安顿自己。就像这篇已超过5000字的长文,我知道没有几个人会认真读,但还是想写,似乎读了一本触动自己的书,必须为它写篇文字才算圆满。
所以,当别人说我有写作天赋,并寄予我“更有意识地去写作”的期望时,我心里知道,大半是要令他们失望的。活到这个年纪,也很难再为别人的期望而去刻意做些什么了。
“我从写日记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了一个内心生活的空间,一种与一个更高的自我对话的习惯。”
我现在也有这样的习惯,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写日记带给我的。
05
“我对世英的感情称得上是一种痴情。我绝非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这种对一个同性朋友的痴情只发生过一次,并且只有在那个年龄才可能发生。凭借这一经验,我觉得我能理解古希腊那些少年学子对他们的哲学家老师的爱。”
上大学后,他遇到了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在周国平眼中,他是“一种我未尝见过的类型”,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精神性的人”,是“一个孩子般赤诚的人”,“他身上有一种陶渊明的气质”……
文中所描述的他和郭世英的感情,是全书最令我想要拍桌子的点。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惊人的一致感!我在和周相仿的年龄,也对一个女孩痴迷,用上“痴情”亦不为过。但绝非同性恋的感情。怎么说呢,它是一种思想上、精神上的深深吸引,你忽然发现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这样思考问题?因为和她的接触,你的另一只眼睁开了,新的世界的大门因此打开。你所迷恋的仅仅是这个人的思想,没有其他任何杂念。这也许只有在精神纯粹的人身上才会发生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我想,周国平说的“古希腊那些少年学子对他们的哲学家老师的爱”也是如此,哲学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最容易引起思想和精神上的吸引。
这样的经历,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但我们又巧合地经历了同样的事。从童年到青春期,这奠定一生性情和品格的重要时期,我与周国平心路历程的一次次“重合”,令我惊诧不已。必须把这份激动付以文字,才觉得心安。
对郭世英的回忆,基本上是以文G为背景的。这样“熟悉的人”的文字记录,也使我更多地了解了这场运动。虽未亲身经历,但那种压迫感、失序感仍令我恐惧。庆幸自己未生在那个年代,也希望今后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
06
真正成年后的经历,我们便很少有重合点了。但因为成长期的诸多相似之处,我觉得自己在性情上与周国平是很像的,自然也会赞同他的很多观点。
“对于一个既懂得世事无常又珍惜生命经历的人来说,任何美好的事物只要存在过,便永远存在了。”
是的,将人生当作一场体验的人,他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人生是一本独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这句话也是周国平的,只是并非写在这本书里,但却在十几年前便深刻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我的写作必须同时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我的所思所写基本上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写出的东西才会对那些面临着相似问题的人有所启迪,从而间接地产生了影响社会的效果。”
我虽然不是作家,写作也不勤快,但也算是与文字较为亲近的人。而亲近的原因也是为了安顿自己。就像这篇已超过5000字的长文,我知道没有几个人会认真读,但还是想写,似乎读了一本触动自己的书,必须为它写篇文字才算圆满。
所以,当别人说我有写作天赋,并寄予我“更有意识地去写作”的期望时,我心里知道,大半是要令他们失望的。活到这个年纪,也很难再为别人的期望而去刻意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