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十几年后,又读周国平(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真正吸引我的应该是“心灵自传”四个字吧。随手就抽出来,拿回了办公室。
 
目录后,写于三年前(2019年)的“新版序”中,第一行是:“本书初版于2004年,现在重读,我仍感到满意。”
 
一个作者对自己十五年前的作品感到满意,也为我进一步读下去勾选了一条理由。
 
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些周国平的基本信息:他的年龄比我爸爸还要大,应该是1945年出生;他上过北大,经历过文G;青春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可惜郭英年早逝;他有三次婚姻,第一次并非因为爱情而结婚,妞妞是他第二次婚姻的结晶,他现在的妻子郭红小他二十二岁……
 
如果仅是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我不至于在几次摁灭了写文的念头后今天又坐在了电脑前,更重要的是我在他的这本心灵自传中,读到了我与他性情的高度相似,以及特殊经历的惊人一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自我二重奏》像是我的心灵独白了。
 
后面,请允许我大量引用。
 
 
3
 
人生观和真性情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敏感和淡泊——或者说执着和超脱——构成了我的性情的两极,这本书描述的便是二者共生并长的过程,亦即我的性情之旅。”
写于2004年初版“序”中这两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观和性情的概括,极合我意。那时他59岁,比现在的我年长15岁。
我似乎想从这个年长于我并相似于我的作家的文字中,读到自己的未来,尤其是未来自己心态的变化趋势,这对我是一种诱惑。但显然,我读到的我未曾经历的历史,更多。
 
童年对死亡的思考
 
周国平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说,在一节常识课上,老师把一张人体解剖图挂在黑板上——
 
“从这张图上我仿佛发现了人最后会死的原因,就在于身体里充满这些恶心难看的内脏。我对自己说:我身体里一定不是这种乱七八糟的样子,而是一片光明,所以我是不会死的。这说明那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也会死的,并为之痛苦,所以要寻找理由抵制。”
 
还有一节历史课,老师给他们讲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佛祖是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男孩,和我一样为死亡问题而苦恼。”
 
我也是在小学,也是从最初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会死,而我不会死,到后来意识到自己也会死的,并为之痛苦。这种在相似年龄的相似思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度契合点,我很少在别人身上发现过。
 
乖孩子的劣迹
 
周国平小时候是个乖孩子,我也是。
 
“好静不好动,也不善于交往”,“生性还是比较老实的”,这些描述都适合我。
 
但乖孩子也有劣迹。
他举了两个例子:因为嫉妒姐姐的金鱼,把它们放进开水里;他两次偷过同学的东西,一次是一只上了发条会动的青蛙,还有一本书。事情叙述完后,他写道:
 
“现在我交代自己童年时的这些‘罪行’,并不是要忏悔。我不认为这些‘罪行’具有道德含义。我是在分析童年的我的内在状态。作为一个内向的孩子,我的发展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孩子足够天真,他做坏事的心情是很单纯的,兴奋点无可救药地聚焦在那件事上,心情当然紧张,但没有罪恶感。我庆幸我的偶尔不轨未被发现,否则几乎必然会遭到某种打击和屈辱,给我的生长造成阴影。这就好像一个梦游症的人,本来他的病完全可以自愈,可是如果叫醒他就会发生严重后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