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西安钟楼的前世今生(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从大厅楼梯盘旋而上即可登上钟楼二层,四面有门户与外廊相通,32个门扇上有“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浮雕。站在廊道放眼四望,古城西安的街道、建筑、熙来攘往的人流一览无余。二层大厅主要用于陈列展览,曾经举办过齐白石、李苦禅、李可染等国画大师画展、于右任字画展、明清名人字画展、钟楼馆藏文物精品展和仿秦乐府编钟表演等活动。
 
 
西安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次整体迁移。随着西安城市不断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四分之一。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和城门改建,使位于原址的钟楼明显偏离城市中心位置。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陕西巡抚龚懋贤令咸宁、长安二县县令主持钟楼东迁事宜,将钟楼整体迁移于现今的位置。据《钟楼碑》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主体结构和材料全是原样原件。完成这样一项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的迁移工程,即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组织施工,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是空前的创举,由此可见古人的聪明智慧。
 
既为钟楼,必有洪钟相伴。唐朝时,西安钟楼坐落于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内,悬挂御赐巨钟一口,因该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故名“景云钟”。钟高2.47米,腹围4.86米,重约6吨,通体用青铜浇铸而成。钟身上有蔓草、龙凤等花纹,还有唐睿宗皇帝李旦亲笔为该钟撰书的铭文。铭文记述了景龙观的来历、景云钟的制作经过及对钟的赞誉,是研究唐代文学、书法的珍贵史料,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被废弃。明代钟楼在迎祥观旧址修建后,景云钟被重新启用。清乾隆五年(1740年),陕西巡抚张楷对迁移至现址的钟楼按明初原结构重修,将原室内悬挂的“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更加远扬。1953年,景云钟作为国宝收藏于碑林博物馆,禁止出境展览。1996年,国务院将西安钟楼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后,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攻关,终于仿制成唐景云钟,其外观与原钟相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雄浑,金声嘹亮,可与原钟媲美。
现在悬挂于西安钟楼上的大钟,就是仿制的景云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钟楼得到妥善管护,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钟楼的管理维护、安全保卫和参观接待工作。1953年至1958年国家对已经破损的钟楼进行全面维修,加固了台基,拆换了楼梯、地板和部分楼柱,增添了栏杆,翻修了全部门窗,钟楼内外油漆粉刷一新,并按原样装置了鎏金宝顶和避雷设施。每逢五一和国庆节日,钟楼成为游行、检阅的主席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钟楼游览。2010年至2011年,西安市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和保护,使钟楼焕发出新的风采。
 
为了重现和弘扬古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钟楼恢复了报时功能。每日上午9时,敲响声震八方的景阳钟,唤醒新的一天,正午11时、13时整点报时。与之相呼应,每到傍晚日落时分,与钟楼相距半里的鼓楼击响闻天鼓,预示夜晚降临。消失已久的晨钟暮鼓在天际回荡,声闻四达,响遏行云,成为古城西安一道绚丽的风景。
 
 
南北东西四路通,一楼雄踞势无穷;晨钟暮鼓分昼夜,金顶煌煌傲碧空。西安钟楼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昔日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如今正在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