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壮阔沉雄 笔墨苍润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两个月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院长李锦胜教授要新出版一部画集,致信讨要我前些年为他撰写、见之于报端的一篇文章。六年前,我们离别都市,归隐江南山中时,丢掉了所有,包括那些攒了几十年的剪报,只带走我尚未修改的几部书稿。
找了好几次,也找不到写李教授的那篇文章,以为这样拖拖就过去了。谁知道,前天,李老先生又来信催要。我头皮发麻,翻箱倒柜,仍未见其文。今天下午,我试着用几个关键词“百度”一下,竟找到了这篇写于2017年2月的两千多字文章,读之依然有味道。急忙传给李老,稍后,他回信:“写的好,我的画集里能有你的大作增色,荣幸之至啊。”文章未必有多好,只是厚德仁义大家鼓励后生尔。
特将《壮阔沉雄,笔墨苍润——李锦胜教授笔下锦绣山水胜却仙境》一文转于“茶溪听雨”公众号上。

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由新闻界转入书画艺术界,我竟不识著名山水画家、国画教授李锦胜先生!
三年多前,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中心方浩老师邀请我参加一个饭局,当时有合肥几所高校的美术教授,还有从淮南、蚌埠等城市高校赶赴来的美术学院负责人。这些青年才俊告诉我,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研时的老院长、导师李锦胜先生路过合肥,晚上同门师兄弟宴请恩师李老。
我记得那次见面时,有学生借着酒劲鼓动李老:“老师的山水画越来越正大气象,又领衔那么多大型主题画创作,画价应该往上升一升了,给我们腾出来空间嘛。”李教授没有答腔,和悦的脸色沉下来,饭局草草结束。李老拿出纸和笔,站在桌边画画,刚才闹腾腾的场面安静了。
李老边画边讲解,都已不再年轻的这些大学教师围着、挤着。李老脸色和缓起来,说,“以后我来了,你们要带画来。我要欣赏,要看到你们绘画方面的进步,别再惦记着画价那点事儿。”学生们连声称“是”。
与新中国同龄的李锦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是蚌埠三中教师了,在当地是很能有名气的画家。他考入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读书学画,毕业留校任教,后又考王石岑导师的山水画研究生。
李锦胜先生多次说过,自己欣逢安徽历史上美术界大师云集的一个好时代。那时候的安徽师大校园内,有申茂之、王石岑、光元鲲、郑震、周芜、吴栋梁、张自申、恽振霖、吴燃等名家执教。学生们如鱼得水,在名师们的悉心培养下痴迷国画。那时候,李锦胜一得空就往王石岑老师那简易宿舍跑。这位师承国画大师黄君璧的老师,从如何选笔、选纸、选砚、选墨,到如何用笔、用墨、用色以及用矾、用胶等等,对照实物讲解,亲笔示范给李锦胜看。那时系里有工宣队,晚自习后关灯锁门,强制学生回宿舍。一些学生晚自习后悄悄跑到王老师宿舍,房间很挤,学生们围在王老身后,王老轻轻铺开宣纸,凝神磨墨,稍后提笔在宣纸上纵横驰骋。
王老说“磨墨如病夫,提笔似壮士”。大家不知道时光在流逝,时常到黎明前才归去。二零一四年底,王石岑先生百岁诞辰时,众弟子们在省博物馆举办他的画展。李锦胜等昔日的弟子天南地北赶来了,忆起恩师,很多人涕泪纵横。
李锦胜先生还说起留校任教后,读王石岑教授的研究生,王老“赶”过他,逼着他去南京、上海等地拜访名家,上门讨教。那时工资低,李锦胜就与另一位教师背着被子,每到一地访名家时,饿了就啃干粮,夜宿学校体育馆内。有时,名家点评他们的画晚了,留他们吃一餐便饭,他们嘴上推辞吃过了,可肚子“咕噜咕噜”响着。

李锦胜教授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深信不疑的。他留校后,还常听文史教授的授课和讲座,与文学院教师交朋友。还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教授、南师大中文系教授马景伦先生、著名篆刻家王一羽先生。绘画技法那些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苦修到一定程度,都不是太难的事情,最难的是蕴含在一个画家骨子里的文化底蕴,最终会反映出他的绘画作品内涵和深度。画山水也好,教授山水画也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积累,反映在作品里是很自然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