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新疆行之小插曲:跟着导游长见识(4)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一路上,导游为了给行程上安排的两次去玉器店购物蓄势,零零碎碎讲解了一些跟玉相关的文化。我醉翁之意不在酒,还跟着学了些东西。
就先说说玉文化吧。

新疆行之小插曲:跟着导游长见识(4)


玉,看字形,就是王者身上佩戴的东西;而佩戴白玉的人就是皇。虽然“皇”字是从白从王,跟其他斜玉旁的汉字不一样,但这个解释还是很新鲜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陆将“國”简化为“国”。关于简体“国”字的产生,还有一段小故事。
本来有人提议,“国”字简化可借鉴日文中的“囯”,里面简化成“王”字,但当时这个方案遭到大部分人的否定。理由是:一个方框里放个王,从里往外念是“亡国”,从外往里念是“国亡”,不吉利。最后郭沫若说:不如加一点,变成“玉”,国中有玉,吉祥。
于是,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國”变成了“国”。这个“国”字,既避开了帝王的封建思想,又说明中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不过口玉国并非郭沫若首创,民国时期青花瓷盘,正面图案中就有简体“国”字。
可见,玉在国人眼里心中都不简单,中国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很多人在阅读《史记》讲述的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时,大多会困惑不解:西周统治者的一次改朝换代革命,就能缴获前朝统治者积聚数百年的宝玉数十万件吗?为什么司马迁要特意写殷纣王自焚时的细节:取出宫廷所藏各种宝玉缠绕在自己身体上,然后再点燃自焚之火?
尽管司马迁没有对这个细节做任何解释,但统治者多用玉殓葬,还是能够清楚判断殷纣王宝玉缠身的玉石神话信仰意义:那是利用天赐神物获得灵魂升天的能量。
图片
孔子和弟子子贡有过一段关于玉的对话。
《礼记·聘义》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珉 mín,是像玉的石头,似玉而非玉。子贡觉得君子贵玉贱珉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孔子否定了这种看法。
孔子在其中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是极有创意的论述。在孔子心目中,玉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玉,而化身为神圣之物,成为思想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作为精神层面上的理想标准,玉被道德化和人格化,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和氏璧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这块楚国丢失的名贵宝玉,这事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那个“璧”就指的是和氏璧。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很有可能,赵国畏惧秦国的强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和氏璧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其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