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新疆行之小插曲:跟着导游长见识(3)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导游又开问了:哈密瓜是哪里产的?
哈密瓜不就是哈密产的吗?等等等等,如果这么问,那就绝对不是哈密产的,否则也就不用问了啊。
果然,哈密瓜的真正故乡是鄯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哈密瓜的名字不是“鄯善瓜”呢?
这就要从康熙说起了。

新疆行之小插曲:跟着导游长见识(3)


清朝时期,各个地区的官员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将本地的特产进贡给皇宫,供皇亲贵族们享用。当时,新疆存在着不少国家,比如哈密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强国,而鄯善国则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小国在大国的面前,是很难有尊严的,因此很多时候都要通过巴结的方式来赢得一定的安全感。
在这方面,鄯善国便做得很好,为哈密国进贡了自己的特产——上百个上好的甜瓜。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哈密国国王正在纠结要给清朝皇帝送什么贡品,而鄯善国国王的行为,就给了他很好的选择。于是,这些甜瓜便通过哈密国国王之手,送到了康熙的手上。
康熙吃完哈密瓜之后,觉得非常可口,便向大臣询问其名字。大臣告诉康熙,这是哈密国国王进贡的,名字不大清楚。康熙灵机一动,于是便将这种好吃的甜瓜,称之为“哈密瓜”了。
顺带提一句,很多人会把哈密瓜写成“哈蜜瓜”,觉得那么甜的瓜,当然跟“蜜”有点瓜葛吧。其实,只要你知道“哈密”是新疆一个地名,跟蜜蜂或者蜂蜜没有任何关系,基本就可以写对了。
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哈萨克族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主体民族。那你们知道哈萨克族一年搬家多少次吗?他们的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吗?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又是怎么谈恋爱的?你了解他们的“还子习俗”吗?
这一串问题,我没一个知道答案的。
李娟在《冬牧场》里写道:
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他们一年之中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之频繁,令人惊叹。
据说,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就是中国的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一年搬家最少五次,十几次也常见。据导游说,她上学的时候,班里的哈萨克族同学常常要请假,老师还不能不准假,不然学校放假后,他们会找不到家的。原来那些大学生放假回家找不到家的段子也有可能是真的啊,尤其是对游牧民族来说。她说最夸张的是,有的人家一年搬家多达百次!我觉得这个可真太夸张了。
看,蒙古包!
车里有人看着窗外喊了一声。
导游稍稍一扭头,也就暼了一眼,纠正道:这是毡房,不是蒙古包。
游客一般都分不清哈萨克族住的毡房和蒙古族住的蒙古包之间的区别。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游牧民族,他们饲养牛羊,要到牧草、水源较多的地方居住,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像其他民族那样定居下来。牛羊群要追着水草走,他们也要跟着一起搬家。于是,蒙古族就发明了蒙古包,而哈萨克族就发明了毡房。这两种“建筑”的形状和风格还十分相似,也难怪一般人都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之间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顶部的形状。蒙古包上面为圆形的屋顶,毡房的房顶通常为尖锥形状。此外,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朝东朝南这个区别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东南西北从来没有搞清楚过;而且理性和感性经常在脑子里打得不可开交:理性说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当然是东方了;感性说我觉得这明明就是北边嘛。我常常看到太阳不可思议地从北边(或者西边)升起来却毫无办法,同理,我也经常眼睁睁看着太阳从东边落下,恨不得一把薅起来把它挂到西边的天空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