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那些事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文章有点长,谢谢你的阅读
晚饭后下去散步的时候,正碰上小区里放电影,是很老的那种,黑白画面,银幕也很小,不知道放的是什么电影,不过看人物装扮,听人物对话,可能是原著为冯德英的《苦菜花》。也许是那种简朴的衣着,也许是那种稀罕的画面又或者是有别于今日电影屏幕上的过度修饰,这种忆苦思甜式的电影竟然吸引了不少的孩子前来观看,当然其中也不乏上了岁数的五六十岁的人。我站在那里,听着孩子们嘴里不断发出的“坏蛋”“坏人“”好人”的声音,感觉亲切而又熟悉,不知不觉回到了小的时候,仿佛又坐在了村中间的那条小河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经济还非常落后,尚需要为吃饱而战天斗地,文化生活除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过五棍,过三、憋油壶等,一副金猴牌扑克算得上是具有时代潮流的娱乐宝典,百玩不厌。看一场电影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一场视听盛宴,文化大餐,一两个月才会在自己的村子发生一次。每到放电影的时候,村子里用千人空户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不仅如此,通向本村的道路上称得上人流如织、络绎不绝,放电影的讯号如电波一样呼唤着邻村的人们。
村子里有一条小河从中间穿过,河边有一块算是平整的斜坡硬地,称得上是天然的阶梯式放映场地。每当传来放电影的消息,这里便早早的聚集起很多村民,他们打听着电影的名字,猜测着电影的内容,如果有谁提前在别的村里看过,那自然就成了核心,嘴角边和眼神里会流露出比别人先见先知的高明,周围的人会用崇拜的目光望着他,聆听他绘声绘色的演讲。
孩子们对看电影有无限的激情,不管是刚刚从田地里回家,还是放学归来,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板凳占地方去了,为了能够抢到有利地形,他们可以不吃饭,也可以拿一摞熟地瓜干边吃边等待。那时看电影的所谓有利地形,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要讲究什么光线视角,视觉疲劳等,而是以放映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那是万众瞩目的核心,在那里坐着大概就像今天开大会时坐在主席台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过这地方是不太容易占领的,大多时候它属于村里头面人物或者他们家的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奋力抢占稍微远点的地方,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大概可以称之为副中心。
除了中心和副中心的特殊地带,看电影的人群分布还是很有规律的,一部分不愿意挤堆的人或是来晚了的人会坐在银幕的后面,在那里观看除了画面有点模糊,方向相反之外,可以享受更大的空间和随便活动的自由,他们可以一边闲聊,一边谈论。老人,妇女和孩子一般会坐在前面,那里虽然需要仰头但是相对空闲;半大青年占据着中间地带,那是他们废寝忘食抢占座位的成果;而壮汉们则统治着最后面的地方,老人、孩子和妇女很少涉足其中,因为那是最不稳定的地方,只有对自己身体充满自信的人或是来晚了占不到地方又不愿意看背面的人才站在那里观看。由于看电影的人多,大家为了一饱眼福,往往都是踮起脚跟,伸长脖子,即使如此,也未必就能看得见,因为有时站立的人数实在太多,于是便你挤我拥,形成“挤老洋”的壮观,如钱塘大潮,在壮观中暗藏凶险 。
“挤老洋”这个词,我觉得实在是当地人对文化事业的一大发明,它形象的了描绘了后排人群拥挤时产生的那种如波涛般前冲后仰的汹涌,人在其中宛如浪涛之上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只能尽量平衡,让自己保持着站立的姿态。而我,作为曾经的少年,也算是在这样的大浪里闯荡过一次,并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晚饭后下去散步的时候,正碰上小区里放电影,是很老的那种,黑白画面,银幕也很小,不知道放的是什么电影,不过看人物装扮,听人物对话,可能是原著为冯德英的《苦菜花》。也许是那种简朴的衣着,也许是那种稀罕的画面又或者是有别于今日电影屏幕上的过度修饰,这种忆苦思甜式的电影竟然吸引了不少的孩子前来观看,当然其中也不乏上了岁数的五六十岁的人。我站在那里,听着孩子们嘴里不断发出的“坏蛋”“坏人“”好人”的声音,感觉亲切而又熟悉,不知不觉回到了小的时候,仿佛又坐在了村中间的那条小河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经济还非常落后,尚需要为吃饱而战天斗地,文化生活除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过五棍,过三、憋油壶等,一副金猴牌扑克算得上是具有时代潮流的娱乐宝典,百玩不厌。看一场电影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一场视听盛宴,文化大餐,一两个月才会在自己的村子发生一次。每到放电影的时候,村子里用千人空户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不仅如此,通向本村的道路上称得上人流如织、络绎不绝,放电影的讯号如电波一样呼唤着邻村的人们。
村子里有一条小河从中间穿过,河边有一块算是平整的斜坡硬地,称得上是天然的阶梯式放映场地。每当传来放电影的消息,这里便早早的聚集起很多村民,他们打听着电影的名字,猜测着电影的内容,如果有谁提前在别的村里看过,那自然就成了核心,嘴角边和眼神里会流露出比别人先见先知的高明,周围的人会用崇拜的目光望着他,聆听他绘声绘色的演讲。
孩子们对看电影有无限的激情,不管是刚刚从田地里回家,还是放学归来,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板凳占地方去了,为了能够抢到有利地形,他们可以不吃饭,也可以拿一摞熟地瓜干边吃边等待。那时看电影的所谓有利地形,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要讲究什么光线视角,视觉疲劳等,而是以放映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那是万众瞩目的核心,在那里坐着大概就像今天开大会时坐在主席台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过这地方是不太容易占领的,大多时候它属于村里头面人物或者他们家的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奋力抢占稍微远点的地方,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大概可以称之为副中心。
除了中心和副中心的特殊地带,看电影的人群分布还是很有规律的,一部分不愿意挤堆的人或是来晚了的人会坐在银幕的后面,在那里观看除了画面有点模糊,方向相反之外,可以享受更大的空间和随便活动的自由,他们可以一边闲聊,一边谈论。老人,妇女和孩子一般会坐在前面,那里虽然需要仰头但是相对空闲;半大青年占据着中间地带,那是他们废寝忘食抢占座位的成果;而壮汉们则统治着最后面的地方,老人、孩子和妇女很少涉足其中,因为那是最不稳定的地方,只有对自己身体充满自信的人或是来晚了占不到地方又不愿意看背面的人才站在那里观看。由于看电影的人多,大家为了一饱眼福,往往都是踮起脚跟,伸长脖子,即使如此,也未必就能看得见,因为有时站立的人数实在太多,于是便你挤我拥,形成“挤老洋”的壮观,如钱塘大潮,在壮观中暗藏凶险 。
“挤老洋”这个词,我觉得实在是当地人对文化事业的一大发明,它形象的了描绘了后排人群拥挤时产生的那种如波涛般前冲后仰的汹涌,人在其中宛如浪涛之上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只能尽量平衡,让自己保持着站立的姿态。而我,作为曾经的少年,也算是在这样的大浪里闯荡过一次,并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