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乐府(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在生活中,乐府的村民更是互帮互助,情同手足,遇到红白喜事,及时伸出援手。远亲不如近邻,似乎不是源于《东堂老》,而是出自乐府。谁家娶亲嫁女,周边群众就会主动把家里的桌椅板凳甚至碗筷送过去,凑齐几大桌,供招待客人用。那些大妈大婶则不请自来,帮助洗菜、烧火、做饭,有条有理。断文识字的老先生,铺纸研墨,挥毫书写婚联,“一朝喜结千年爱,百岁不移半寸心”,“乡邻皆道新人好,戚友咸夸老嫂贤”,“幸有香车迎淑女,愧无美酒待嘉宾”,这些经年传承的经典婚联,张贴在里里外外的门框上,红彤彤一片,默默无闻的乡村人家顿时喜气盈门。其时,农村生活物资匮乏,几乎都没有存款,但大家却从不为人情所累。一般而言,直系亲属特别是娘舅家人,会在民间乐队欢快的鼓乐声中,送来上百斤的稻谷作为贺礼,更有甚者,奉上200斤以至300斤稻谷,为娘舅家争够面子。
为省时省力,同样只挑来一担作个样子,但会用红纸写上稻谷XX斤,放在醒目的箩筐上面,以昭示众人。附近乡亲则会把最实用的食物诸如几十个鸡蛋、几升糯米、几尺花布送过来凑热闹,家里能拿出来什么就送什么,谁也没有压力,谁也不会计较。按当地习俗,送亲的女方来宾,无论远近,都要在男方家留宿。届时,男方邻里就会把只有过春节才舍得用的被子床单拿出来,把床铺得整洁明亮,生怕怠慢女方来宾,让男方没有面子,让乐府失了面子。喜事过后,主人会给周边乡亲送去一大碗油水很足的残菜,以表示谢意,并以此作为喜事的完美收官。一家的喜事,大伙一起操办,一群人跟着热热闹闹。没有工钱,没有回礼,大家习以为常,乐此不疲。因为,这本来就是大伙的事,只不过是人人有事,事不同日罢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的粮食基本上都不够吃,相互借米是平常事,也是最紧要的事。在乐府,不管是谁,只要有,都会借给你,即使不多,也会匀一点,哪怕知道你一时半会还不上,也不让你空手而归,大家相互帮衬,共同度过难关。假如没人上你家借这借那,则说明你人缘不好,还会成为他人茶前饭后的笑料。当时,用秤计量已经很普遍,但人们还是习惯用木制的升子作为计量工具,1升米约1.8市斤。大家升子的容量惊人的相同,若是谁家的升子小一点,也会被人看不起,文学作品中揭露地主采取小升出大升进的手段欺诈农民的现象,在这里闻所未闻。谁家的升子用久了,沿口磨低了,借出时,就会把手掌凸起来再抹过去,让米成堆积状,不让借米的人吃亏。此时,我家兄妹八个,加上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全家12口人,吃饭的人多,出集体工的人少,缺粮是一种常态,母亲爱面子,常带着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抬着箩筐,挨家挨户敲门,张叔家借3升,黄伯家借5升,徐嗲家借一斗,母亲用日记本详细记录着借米的时间和数量,母亲以能借到米为荣,母亲暗自庆幸在乐府落户。
一家老小有了吃的,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母亲借平还满,借劣还优。凡用于归还的米,都用打米机多打一次,让米质更好,还他人一个欢喜。
乐府人借米借出了风格,还出了真情。他们不仅没有借出时的犹豫和无力归还时的懊恼,而且在这一借一还中,关系更加融洽,情感不断升华。不仅如此,乐府的晚餐,犹如一张流动的情景交融的画卷,赏心悦目,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黄昏,晚霞张开多彩的笑脸,在归林的鸟雀声中依依不舍地收起了余晖,铛、铛、铛……一阵清脆悦耳的金属打击声,催促着不知疲倦的人们回家。于是,大家几乎同时晚餐。由于群居,劳累了一天的男男女女就会端着饭碗,你来我家吃菜,我去他家吃菜,不分彼此,但饭得盛自家的,这是规矩。餐桌上的菜大多相同,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的蔬菜,炒菜用油极少,这就要看掌勺人的厨艺了。大家相互召唤,热情迎客,都以过来吃菜的人多为荣,哪怕自己吃点残菜剩汤。若是有人在田间地头抓到鳝鱼泥鳅,在沟边河里捞到龟鳖鱼虾,自然要留到晚餐时享用,还会在白天劳动时广为宣传,生怕没人过来分享。
为省时省力,同样只挑来一担作个样子,但会用红纸写上稻谷XX斤,放在醒目的箩筐上面,以昭示众人。附近乡亲则会把最实用的食物诸如几十个鸡蛋、几升糯米、几尺花布送过来凑热闹,家里能拿出来什么就送什么,谁也没有压力,谁也不会计较。按当地习俗,送亲的女方来宾,无论远近,都要在男方家留宿。届时,男方邻里就会把只有过春节才舍得用的被子床单拿出来,把床铺得整洁明亮,生怕怠慢女方来宾,让男方没有面子,让乐府失了面子。喜事过后,主人会给周边乡亲送去一大碗油水很足的残菜,以表示谢意,并以此作为喜事的完美收官。一家的喜事,大伙一起操办,一群人跟着热热闹闹。没有工钱,没有回礼,大家习以为常,乐此不疲。因为,这本来就是大伙的事,只不过是人人有事,事不同日罢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的粮食基本上都不够吃,相互借米是平常事,也是最紧要的事。在乐府,不管是谁,只要有,都会借给你,即使不多,也会匀一点,哪怕知道你一时半会还不上,也不让你空手而归,大家相互帮衬,共同度过难关。假如没人上你家借这借那,则说明你人缘不好,还会成为他人茶前饭后的笑料。当时,用秤计量已经很普遍,但人们还是习惯用木制的升子作为计量工具,1升米约1.8市斤。大家升子的容量惊人的相同,若是谁家的升子小一点,也会被人看不起,文学作品中揭露地主采取小升出大升进的手段欺诈农民的现象,在这里闻所未闻。谁家的升子用久了,沿口磨低了,借出时,就会把手掌凸起来再抹过去,让米成堆积状,不让借米的人吃亏。此时,我家兄妹八个,加上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全家12口人,吃饭的人多,出集体工的人少,缺粮是一种常态,母亲爱面子,常带着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抬着箩筐,挨家挨户敲门,张叔家借3升,黄伯家借5升,徐嗲家借一斗,母亲用日记本详细记录着借米的时间和数量,母亲以能借到米为荣,母亲暗自庆幸在乐府落户。
一家老小有了吃的,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母亲借平还满,借劣还优。凡用于归还的米,都用打米机多打一次,让米质更好,还他人一个欢喜。
乐府人借米借出了风格,还出了真情。他们不仅没有借出时的犹豫和无力归还时的懊恼,而且在这一借一还中,关系更加融洽,情感不断升华。不仅如此,乐府的晚餐,犹如一张流动的情景交融的画卷,赏心悦目,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黄昏,晚霞张开多彩的笑脸,在归林的鸟雀声中依依不舍地收起了余晖,铛、铛、铛……一阵清脆悦耳的金属打击声,催促着不知疲倦的人们回家。于是,大家几乎同时晚餐。由于群居,劳累了一天的男男女女就会端着饭碗,你来我家吃菜,我去他家吃菜,不分彼此,但饭得盛自家的,这是规矩。餐桌上的菜大多相同,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的蔬菜,炒菜用油极少,这就要看掌勺人的厨艺了。大家相互召唤,热情迎客,都以过来吃菜的人多为荣,哪怕自己吃点残菜剩汤。若是有人在田间地头抓到鳝鱼泥鳅,在沟边河里捞到龟鳖鱼虾,自然要留到晚餐时享用,还会在白天劳动时广为宣传,生怕没人过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