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儿时记忆——过年那些事(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过年放鞭炮,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过年放鞭炮早已成为了一种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五早上、二月二都要放的。听老人讲,每次放鞭炮都有讲究的。年三十晚上放表示辞旧,在炮声里送走旧的一年;年初一清晨的炮声将迎来新的一年,也带来新的一年里所有的祝愿和祝福。初五早上放鞭炮称“崩穷”,让鞭炮声把“穷神”赶跑,祁盼一年里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一家人平平安安。二月二是小年,吃过“闲食”放过炮,就代表新年过完了,人们也各自忙碌起来,筹划着新的一年的活计。
那时,孩子们最大的期盼就是,过年时能多得到几把鞭炮。虽说当时每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家里大人也会挤出些钱,在孩子们软磨硬泡下去买些二踢脚,挂啦鞭等,因为那里面有全家的祝福和期盼。刚进入腊月,每逢大集最热闹的地方要算炮市了。说是“炮市”就是在村外的空地上临时放几张床或搭几块门板,东一摊、西一摊,就算开张了。随着叫卖声炮声,人也多起来,卖鞭炮的人更是兴奋,为了多拦顾客,兴起就把棉袄一脱,光着膀子,跳上高台大声吆喝着:“从北京到南京,山东鞭大时兴。买炮不响,不如买张年画贴在墙上……”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你放罢一鞭,我放两鞭,争相吸引着顾客。整个市场就象开了锅似的,孩子们也在人缝里挤来挤去,比较着哪家的更便宜更响亮。买回的炮,万万不能一挂点燃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先要从捻上一个一个拆下来,点根香再一个一个的放。
高年级年龄稍大的同学,还会买些“火药”和“药捻”回去自己做炮,那样会省很多钱的。虽然繁琐但其乐无穷的,先找一些旧牛皮纸或报纸,裁成二寸宽的纸条,用一些自制的简易工具(这些工具都有名字现在已记不得了),搓成炮筒,填上买来的火药,放上药捻,然后用黄土封好,就是一个炮仗,我们管这个叫“马蹦子”。这种炮别看外表普通,放起来比买来的声音还清脆还响亮。记得有一年,大哥从外地让人捎回了一些“花炮”,五颜六色的。我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小伙伴面前摆弄一番,伙伴们也是头一回见到这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花炮,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非常羡慕我能拥有这么新奇好看的炮呢。
还有就是迎亲放的炮。谁家娶媳妇,迎亲放炮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是用当地一种自制的“三眼炮”,就像古代的火铳。用黑火药填充点燃,声音震撼、甚是威武。一般把三个厚实的无缝钢管电焊在一起,底部旁边各打一个小孔,后面安一个木把手,填上火药点燃后,又响亮又快捷,故名“三眼炮”。每每看到迎亲的队伍,大抵一样,前面一两个炮手边走边放开道,后面是几个帮忙的,填炮、送炮、拾炮各司其职。再后面是唢呐、锣、腰鼓什么的,一路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最后是迎亲的队伍。两边还有彩灯彩旗,很是威风。有时两支迎亲的队伍在半路上相遇了,也就热闹了,这时就要看哪方炮手的点炮技术了,好的炮手能在短时间内把三个炮眼连续点燃,一气呵成,响声不断,差的只有甘拜下风了。这时两边的队伍里就会有人出来,相互敬烟,说些客套话,新娘还要交换一些小的物件,以图吉利。
然后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现在,国家为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倡青山绿水环保节能,研发了各式环保的电子炮。那些儿时逢年过节的“马蹦子”“三眼炮”已成了历史,只有去记忆里寻找,或是拿来给孩子们当故事讲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