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薛东岳庙(2)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汉薛玉帝阁(过风楼)
汉薛村东岳庙碑记,提供了关于万荣汉薛村原东岳庙的珍贵文字,尤其关于村西北地貌特征的描述尤为可贵。其中有几处值得玩味:
一是东岳庙位于村西北。从目前我国现存东岳庙分布来看,大多位于城中或村中,个别位于城外或村外,其方位为城(村)之东或东南方较为常见。其原因,东方在天干地支中为甲乙、八卦中为震,五行中为木。东岳,五岳之首,东为其主位,故以居东为上。包括万荣县现存东岳庙,也建于解店镇东南,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曰解店,镇之东南隅有东岳庙……”。但汉薛东岳庙偏偏是建在村西北处,且有文字记述其地特点和灵异,如“地势爽垲,树阴乔密,岱岳行祠,坐得其穴,故数有灵响焉”,就是说村西北处地势高爽、树高林茂,东岳庙建这儿正好,而且有一定的年头,特别灵验。
二是历史可朔至金代。元时汉薛东岳庙不是新建,而是重修,以前在金朝时就有。宋金对峙时,北地吾乡归金。按照东岳庙的民间营建时间,可能在宋金时汉薛村也属于全国建造东岳庙最早的村子,而且规格较高,“前殿后寝”,可惜原金代碑文找不到了,无法详知其貌。更令人可惜的是,即便这样的东岳庙建筑群,最后也随着战乱兵燹毁坏掉了,只剩下“中有大殿,后缺路寝,傍列两庑,前耸三门”的残迹,时间也有记述——“肇造规模具见大定纪事之碑”,为金世宗完颜雍时所建,距今已有1000年之久。
三是汉薛自古东西一家。最早听说汉薛村分为东薛村、西薛村,是从老辈人口中得知,但并不确认东汉薛与西汉薛是否为独立两村,还是从何时合为一村。按照金元时的碑文来看,汉薛村应该自古就是一个完整的大村,至少千年之内不分东西,分东西村呼之,不过如现在的村东村西一样,并不是“分治”之意,而是村大分域称之。《汉薛村东岳庙碑记》碑文中,“里人张福成,金朝仕竖,遥遥之华裔,继其志,补其阙,聚众合谋,鸠材命工,协力助役者辐辏而至”,讲得已经很明白:村人张福成,在金朝作小官(竖,为级别很低的内宦,或为奴也未可),本是我华裔子孙,他召集大家合谋出资修建东岳庙,用了三十年时间,花费了不止五千贯钱才完成。汉薛张姓,世居村东,早年张家巷口有天神庙,故张家巷又称“庙后头”。村东,“庙后头”的张福成带人在汉薛村西建庙,说明东西薛村同属一村,不分彼此。
不然,外村人怎能在他村建庙?那么,庙建得怎么样呢?“增修殿五筵七转,飞栏奋翼,盖瓦铺鳞,柱如林立,半似山拱”,飞檐半拱、柱如林立,庙盖得比以前的还要好,毕三十年之功于一庙,确为当时之民力所极。
有人会说,既然汉薛已无东岳庙,这样追记千年前古庙,有何意义?
现在的汉薛村,虽然原来金元时期始建的东岳庙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但按碑记索寻,村西北处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一处古建——玉皇阁(又称玉帝阁),本村人称其为过风楼。此玉帝阁,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建,除此再无其他文字记载可考。但以民间东岳庙的营建规格来看,其建筑大多模仿宫廷模式,有大殿、献殿、寝宫,设置三门两庑,中有钟鼓二楼,规模有如帝王建制。汉薛原东岳庙的门殿宫阁等组成构件,与全国其他东岳庙应大体相同,以一村之力修了三十年始成。吾观多数东岳庙,如北京朝阳东岳庙等,原来也有玉帝阁、玉皇阁、碧霞元君殿等建筑位列其中,那么吾村中现存玉帝阁(过风楼),或许应是在原金元遗址上于清道光时重修的。此猜想可能性极大,且位置已确定无误。
据考证,明清以后,乡村寺庙群逐渐形成了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建筑特点,多以玉皇阁居中且建于高处或高台之上,以追求至高、中央和建于拱门之上的特点,四周其他庙宇环伺,如众星拱月。其中,各地又以真武庙、三官庙等杂陈,上祀玉皇下祀玄帝,再崇东岳,体现民间信仰演进的世俗化与多样性。于此,汉薛村现今“过风楼”,应称玉皇阁为正,尽管今人或称“过风楼”或称“玉帝阁”,但其称多自民间口耳相传,历史上可能还曾叫过“三官庙”的,稍加规制应统一为“玉皇阁”才是。后来,从一副对联基本可以确认,现汉薛村西北玉帝阁(玉皇阁)就是当年东岳庙的建筑遗存无疑,并且于清代沿玉皇阁追求至高的习惯,开始加高建于砖砌高台之上,其下为供人穿行的“城门”洞。
汉薛村东岳庙碑记,提供了关于万荣汉薛村原东岳庙的珍贵文字,尤其关于村西北地貌特征的描述尤为可贵。其中有几处值得玩味:
一是东岳庙位于村西北。从目前我国现存东岳庙分布来看,大多位于城中或村中,个别位于城外或村外,其方位为城(村)之东或东南方较为常见。其原因,东方在天干地支中为甲乙、八卦中为震,五行中为木。东岳,五岳之首,东为其主位,故以居东为上。包括万荣县现存东岳庙,也建于解店镇东南,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曰解店,镇之东南隅有东岳庙……”。但汉薛东岳庙偏偏是建在村西北处,且有文字记述其地特点和灵异,如“地势爽垲,树阴乔密,岱岳行祠,坐得其穴,故数有灵响焉”,就是说村西北处地势高爽、树高林茂,东岳庙建这儿正好,而且有一定的年头,特别灵验。
二是历史可朔至金代。元时汉薛东岳庙不是新建,而是重修,以前在金朝时就有。宋金对峙时,北地吾乡归金。按照东岳庙的民间营建时间,可能在宋金时汉薛村也属于全国建造东岳庙最早的村子,而且规格较高,“前殿后寝”,可惜原金代碑文找不到了,无法详知其貌。更令人可惜的是,即便这样的东岳庙建筑群,最后也随着战乱兵燹毁坏掉了,只剩下“中有大殿,后缺路寝,傍列两庑,前耸三门”的残迹,时间也有记述——“肇造规模具见大定纪事之碑”,为金世宗完颜雍时所建,距今已有1000年之久。
三是汉薛自古东西一家。最早听说汉薛村分为东薛村、西薛村,是从老辈人口中得知,但并不确认东汉薛与西汉薛是否为独立两村,还是从何时合为一村。按照金元时的碑文来看,汉薛村应该自古就是一个完整的大村,至少千年之内不分东西,分东西村呼之,不过如现在的村东村西一样,并不是“分治”之意,而是村大分域称之。《汉薛村东岳庙碑记》碑文中,“里人张福成,金朝仕竖,遥遥之华裔,继其志,补其阙,聚众合谋,鸠材命工,协力助役者辐辏而至”,讲得已经很明白:村人张福成,在金朝作小官(竖,为级别很低的内宦,或为奴也未可),本是我华裔子孙,他召集大家合谋出资修建东岳庙,用了三十年时间,花费了不止五千贯钱才完成。汉薛张姓,世居村东,早年张家巷口有天神庙,故张家巷又称“庙后头”。村东,“庙后头”的张福成带人在汉薛村西建庙,说明东西薛村同属一村,不分彼此。
不然,外村人怎能在他村建庙?那么,庙建得怎么样呢?“增修殿五筵七转,飞栏奋翼,盖瓦铺鳞,柱如林立,半似山拱”,飞檐半拱、柱如林立,庙盖得比以前的还要好,毕三十年之功于一庙,确为当时之民力所极。
有人会说,既然汉薛已无东岳庙,这样追记千年前古庙,有何意义?
现在的汉薛村,虽然原来金元时期始建的东岳庙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但按碑记索寻,村西北处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一处古建——玉皇阁(又称玉帝阁),本村人称其为过风楼。此玉帝阁,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建,除此再无其他文字记载可考。但以民间东岳庙的营建规格来看,其建筑大多模仿宫廷模式,有大殿、献殿、寝宫,设置三门两庑,中有钟鼓二楼,规模有如帝王建制。汉薛原东岳庙的门殿宫阁等组成构件,与全国其他东岳庙应大体相同,以一村之力修了三十年始成。吾观多数东岳庙,如北京朝阳东岳庙等,原来也有玉帝阁、玉皇阁、碧霞元君殿等建筑位列其中,那么吾村中现存玉帝阁(过风楼),或许应是在原金元遗址上于清道光时重修的。此猜想可能性极大,且位置已确定无误。
据考证,明清以后,乡村寺庙群逐渐形成了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建筑特点,多以玉皇阁居中且建于高处或高台之上,以追求至高、中央和建于拱门之上的特点,四周其他庙宇环伺,如众星拱月。其中,各地又以真武庙、三官庙等杂陈,上祀玉皇下祀玄帝,再崇东岳,体现民间信仰演进的世俗化与多样性。于此,汉薛村现今“过风楼”,应称玉皇阁为正,尽管今人或称“过风楼”或称“玉帝阁”,但其称多自民间口耳相传,历史上可能还曾叫过“三官庙”的,稍加规制应统一为“玉皇阁”才是。后来,从一副对联基本可以确认,现汉薛村西北玉帝阁(玉皇阁)就是当年东岳庙的建筑遗存无疑,并且于清代沿玉皇阁追求至高的习惯,开始加高建于砖砌高台之上,其下为供人穿行的“城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