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随之而去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再读木心先生的《童年随之而去》,想着那只青蓝色的越窑碗在水中浮着,氽着,向船后渐渐远去······残存的儿时记忆中,可不也曾有这样一只碗,有这样一条漾着波纹的小河,还有一条在船夫的撑杆中渐渐远去的小船?那是别样的故事,童年随之而去,故作此篇。
我从来不是一个爱提问的孩子,童年没有那些疑惑,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世上想不通的事,岂止一件,何必事事苦苦追寻答案。
十二岁前,我都在思蒙的溆水河边成长着。
我的母亲是一个贤良的家庭主妇,但并非全职,她也有一门自己的手艺——在并不很宽敞的堂屋里开着一家没有门店的“裁缝店”。说她是家庭主妇,完全是因为我的父亲很少做家务活(当然,他有时也会扫扫地,整理他的工具,也会在妈妈的要求下,摘摘菜、洗洗菜)。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主外,母主内,父严母慈。母亲在白日里做衣服,虽也有一定的收入,但父亲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过,钱财当然还是在母亲手里,毕竟,她管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这是维持命之根本!
大概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家的房子在那时是较早修建的。走在桥头,远远望去,可见独自傍着小河的一栋便是我家,前后并没有别的楼房——不远处是邻居家栗黑色的两层木房子,一层在地面之下,一层在地面之上。如今,走在桥头,远远寻去,数呀数呀,原来那一栋竟是我家,依稀还是可见的!它已成了那一带最旧而不相称的一栋房子了,夹在高出它的小楼房之间,凛凛于风中。
搬离了山河村,来到了中心村——山河村幽居在山谷间,中心村是热闹的集市所在——小孩子更盼着每五日的一次赶集。
清晨,母亲早早地起了,准备一家人的早餐。我尚在温暖的被窝里,等待着母亲高喊一声,“起床啦——吃饭啦——”母亲总会在饭菜将好之前十多分钟叫我,以便我能够在洗漱完后,正好一家人一同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我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围坐在餐桌旁——因为,我家并没有一张像样的餐桌。餐桌是供现代人文明用餐而特制的,全家人围在一张原木色的餐桌边,父亲和母亲会在吃饭时聊起家常,时不时提醒你一些吃饭的规矩,“拿好筷子”、“不要挑食”、“小心下巴不要漏了一个洞”,气氛和谐又有些凝重。这是极少有的情况。我家也有餐桌,它靠墙而置,只有两边可供人围坐,三分之一的桌面上摆着餐柜,其余三分之二便是餐桌。端着饭碗,在凳子上坐下,吃饭便好了,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你若想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前,以青天白日为桌,也是可以的。这时,路过的邻人便会热心地问道,“吃饭了呀!吃什么好菜呀?”你享受着美味,热情地回一句,“把早上没吃完的剩菜热了下,不过是吃着平常菜。你吃饭了没?要不要来我家吃饭呀?不要嫌弃菜味道一般就好。”虽然少有邻人会来自家蹭饭,不过都是真诚的客气话。
如果碰上节假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来我家,那时便会把两张桌子拿出来,拼成长桌。由于爸爸的一双巧手,家里的桌子还是有好几张的。
洗漱完后,我从餐柜中拿出几只饭碗,将自己最常用的那只放在一旁——这是我的碗。家里吃饭的小碗是极普通的白瓷碗,碗边缘处有一圈浅蓝色的条纹,乡间许多户人间都是用的这种碗。大概是成批制作的瓷具,有一只碗内还有一个凸出的牙白色圆点,能明显看出釉色的粗糙。在家中,虽然并不是人人专用自己的餐具杯具(说来既是简单,也有意思,连洗漱、喝水该用的杯子,父亲母亲常常是随意便用了水瓢,卫生不卫生,倒是其次了),不过许多碗中,总有那么几只不一样的。我却偏爱这只小碗。有些东西,无关好坏,用习惯了,就怕难换了。你以为是你的,你赋之以感情,没有回报的。任何事物,一旦你倾注以感情的砝码,天平就不平了,感情的重量是能够称出来的吗?不要奢求回报,喜也好,苦也罢,这都是你自愿的,尽管承受着,相守着那番独特的滋味。
我从来不是一个爱提问的孩子,童年没有那些疑惑,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世上想不通的事,岂止一件,何必事事苦苦追寻答案。
十二岁前,我都在思蒙的溆水河边成长着。
我的母亲是一个贤良的家庭主妇,但并非全职,她也有一门自己的手艺——在并不很宽敞的堂屋里开着一家没有门店的“裁缝店”。说她是家庭主妇,完全是因为我的父亲很少做家务活(当然,他有时也会扫扫地,整理他的工具,也会在妈妈的要求下,摘摘菜、洗洗菜)。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主外,母主内,父严母慈。母亲在白日里做衣服,虽也有一定的收入,但父亲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过,钱财当然还是在母亲手里,毕竟,她管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这是维持命之根本!
大概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家的房子在那时是较早修建的。走在桥头,远远望去,可见独自傍着小河的一栋便是我家,前后并没有别的楼房——不远处是邻居家栗黑色的两层木房子,一层在地面之下,一层在地面之上。如今,走在桥头,远远寻去,数呀数呀,原来那一栋竟是我家,依稀还是可见的!它已成了那一带最旧而不相称的一栋房子了,夹在高出它的小楼房之间,凛凛于风中。
搬离了山河村,来到了中心村——山河村幽居在山谷间,中心村是热闹的集市所在——小孩子更盼着每五日的一次赶集。
清晨,母亲早早地起了,准备一家人的早餐。我尚在温暖的被窝里,等待着母亲高喊一声,“起床啦——吃饭啦——”母亲总会在饭菜将好之前十多分钟叫我,以便我能够在洗漱完后,正好一家人一同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我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围坐在餐桌旁——因为,我家并没有一张像样的餐桌。餐桌是供现代人文明用餐而特制的,全家人围在一张原木色的餐桌边,父亲和母亲会在吃饭时聊起家常,时不时提醒你一些吃饭的规矩,“拿好筷子”、“不要挑食”、“小心下巴不要漏了一个洞”,气氛和谐又有些凝重。这是极少有的情况。我家也有餐桌,它靠墙而置,只有两边可供人围坐,三分之一的桌面上摆着餐柜,其余三分之二便是餐桌。端着饭碗,在凳子上坐下,吃饭便好了,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你若想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前,以青天白日为桌,也是可以的。这时,路过的邻人便会热心地问道,“吃饭了呀!吃什么好菜呀?”你享受着美味,热情地回一句,“把早上没吃完的剩菜热了下,不过是吃着平常菜。你吃饭了没?要不要来我家吃饭呀?不要嫌弃菜味道一般就好。”虽然少有邻人会来自家蹭饭,不过都是真诚的客气话。
如果碰上节假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来我家,那时便会把两张桌子拿出来,拼成长桌。由于爸爸的一双巧手,家里的桌子还是有好几张的。
洗漱完后,我从餐柜中拿出几只饭碗,将自己最常用的那只放在一旁——这是我的碗。家里吃饭的小碗是极普通的白瓷碗,碗边缘处有一圈浅蓝色的条纹,乡间许多户人间都是用的这种碗。大概是成批制作的瓷具,有一只碗内还有一个凸出的牙白色圆点,能明显看出釉色的粗糙。在家中,虽然并不是人人专用自己的餐具杯具(说来既是简单,也有意思,连洗漱、喝水该用的杯子,父亲母亲常常是随意便用了水瓢,卫生不卫生,倒是其次了),不过许多碗中,总有那么几只不一样的。我却偏爱这只小碗。有些东西,无关好坏,用习惯了,就怕难换了。你以为是你的,你赋之以感情,没有回报的。任何事物,一旦你倾注以感情的砝码,天平就不平了,感情的重量是能够称出来的吗?不要奢求回报,喜也好,苦也罢,这都是你自愿的,尽管承受着,相守着那番独特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