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之父斯坦李的简史(9)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在斯坦·李的笔下,这个人物最终变成了“奇异博士”(Dr. Strange)。和其他英雄不同,斯坦·李为他设计的语言风格庄严而高贵,还有读者认真地考究奇异博士抑扬顿挫的文学渊源,其实大部分都是斯坦·李自己编造出来的。
粉丝的大量来信中,很多人呼吁漫威再出一支自己的英雄战队(superhero team),斯坦·李决定,把漫威最强大的几个英雄组合在一起,包括钢铁侠、雷神、绿巨人、蚁人和黄蜂女,让他们共同击败雷神邪恶的弟弟洛基(Loki),于是在 1963 年 9 月,就有了第 1 期《复仇者联盟》(Avengers #1)。
在第 1 期末尾,斯坦·李激动地宣布:“这是史上最强大的超级英雄团队!为漫威熠熠生辉的巨星团队吹来了一股新风!”(One of the greatest super-hero teams of all time! . . . and a new dimension is added to the Marvel galaxy of stars!)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同一个月,1963 年 9 月,斯坦·李和科比又推出了另一支超级英雄战队—— X 战警。斯坦·李最初想把这批英雄叫做“变种人”(mutants),让古德曼给否了。
后来,他又从英雄们具有“额外的”(extra)能力中得到灵感,提出“ X 战警”( X-Men )一词,古德曼同意了。
斯坦·李作为整个漫画部门的管理者,他在统筹安排上的能力也越来越纯熟。他知道,什么角色、什么故事,找谁来画是更合适的;当古德曼想要给画师们降薪的时候,他也会第一个跑过去为大家据理力争。
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行业里,斯坦·李培养出了不少人才。画师克兰(Colan)回忆说:“斯坦能从我的作品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斯坦的信任,让我有了工作的动力。”
克兰每天画完两整页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按这样的速度,要想达到每月完成两本书的目标,每周工作时间就得超过 40 个小时。
斯坦·李是从不在意“加班”的。在同事眼里,斯坦·李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不仅上衣口袋里随时揣个本子,甚至还在家里的床头放了一台录音机,半夜灵感降临,好随时记录下来。
跟画师讨论打斗场景,他会亲身演示:站到桌子上,在沙发上跳起来,大声模仿漫画里的叫声,而一旁的画师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 42 岁的、精力旺盛的“谢顶”大叔在办公室里手舞足蹈,回去以后,画师们还要对着他给出的过于简略的故事大纲敲脑壳,为此头疼不已。
一个画师说:“漫威的工作法就好像是要潜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绞尽脑汁地把灵感给拽出来。”画师埃弗雷特(Bill Everett)说:“我每天都要工作 14 到 15 个小时,回家还得接着画,实在是太累了。”
有些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受不了,就退出了;能留下的,都是有编剧经验、适应高强度、同时拥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优秀画师。有时候,斯坦·李也发愁:可堪重任的编剧人数太少了。
他收到一个老员工托马斯(Roy Thomas)的消息,这个 24 岁的小伙子原来负责读者来信栏目,后来去做了老师,还惦记着漫威,想回来。
一开始,托马斯被斯坦·李打回去的稿子多如牛毛,但是很快,小伙子就“出师”了。经过 3 年的磨合,托马斯终于可以帮斯坦·李分担创作这一摊子事儿了。
60 年代,漫威每年的漫画发行量可以达到 3500 万册。
“我就像一个掷骰子的人,接二连三地投出漂亮的结果。当你连胜的时候,你根本停不下来。”
和斯坦·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比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对公司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他希望能从作品中得到利润分成,可斯坦·李两手一摊,说他做不了主,而古德曼却一直在钱的事上跟科比打太极。
粉丝的大量来信中,很多人呼吁漫威再出一支自己的英雄战队(superhero team),斯坦·李决定,把漫威最强大的几个英雄组合在一起,包括钢铁侠、雷神、绿巨人、蚁人和黄蜂女,让他们共同击败雷神邪恶的弟弟洛基(Loki),于是在 1963 年 9 月,就有了第 1 期《复仇者联盟》(Avengers #1)。
在第 1 期末尾,斯坦·李激动地宣布:“这是史上最强大的超级英雄团队!为漫威熠熠生辉的巨星团队吹来了一股新风!”(One of the greatest super-hero teams of all time! . . . and a new dimension is added to the Marvel galaxy of stars!)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同一个月,1963 年 9 月,斯坦·李和科比又推出了另一支超级英雄战队—— X 战警。斯坦·李最初想把这批英雄叫做“变种人”(mutants),让古德曼给否了。
后来,他又从英雄们具有“额外的”(extra)能力中得到灵感,提出“ X 战警”( X-Men )一词,古德曼同意了。
斯坦·李作为整个漫画部门的管理者,他在统筹安排上的能力也越来越纯熟。他知道,什么角色、什么故事,找谁来画是更合适的;当古德曼想要给画师们降薪的时候,他也会第一个跑过去为大家据理力争。
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行业里,斯坦·李培养出了不少人才。画师克兰(Colan)回忆说:“斯坦能从我的作品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斯坦的信任,让我有了工作的动力。”
克兰每天画完两整页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按这样的速度,要想达到每月完成两本书的目标,每周工作时间就得超过 40 个小时。
斯坦·李是从不在意“加班”的。在同事眼里,斯坦·李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不仅上衣口袋里随时揣个本子,甚至还在家里的床头放了一台录音机,半夜灵感降临,好随时记录下来。
跟画师讨论打斗场景,他会亲身演示:站到桌子上,在沙发上跳起来,大声模仿漫画里的叫声,而一旁的画师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 42 岁的、精力旺盛的“谢顶”大叔在办公室里手舞足蹈,回去以后,画师们还要对着他给出的过于简略的故事大纲敲脑壳,为此头疼不已。
一个画师说:“漫威的工作法就好像是要潜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绞尽脑汁地把灵感给拽出来。”画师埃弗雷特(Bill Everett)说:“我每天都要工作 14 到 15 个小时,回家还得接着画,实在是太累了。”
有些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受不了,就退出了;能留下的,都是有编剧经验、适应高强度、同时拥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优秀画师。有时候,斯坦·李也发愁:可堪重任的编剧人数太少了。
他收到一个老员工托马斯(Roy Thomas)的消息,这个 24 岁的小伙子原来负责读者来信栏目,后来去做了老师,还惦记着漫威,想回来。
一开始,托马斯被斯坦·李打回去的稿子多如牛毛,但是很快,小伙子就“出师”了。经过 3 年的磨合,托马斯终于可以帮斯坦·李分担创作这一摊子事儿了。
60 年代,漫威每年的漫画发行量可以达到 3500 万册。
“我就像一个掷骰子的人,接二连三地投出漂亮的结果。当你连胜的时候,你根本停不下来。”
和斯坦·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比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对公司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他希望能从作品中得到利润分成,可斯坦·李两手一摊,说他做不了主,而古德曼却一直在钱的事上跟科比打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