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事件 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行动(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陆军大将荒木贞夫
皇道派的两位核心人物——陆军大将荒木贞夫与真崎甚三郎,两人均在二二六事件后失势,其中真崎还成了日本帝国陆军成军以来第一位坐牢的陆军大将。
日本帝国陆军高层有着历史相当悠久的派系斗争,最早为源自于明治时期的出身藩阀之别,而到了1930年代,陆军内形成了两大派系——以荒木贞夫与真崎甚三郎将军为中心的“皇道派”以及由永田铁山将军领导的“统制派”。
“皇道派”强调日本文化的重要性,主张精神面超越物质面,并认为对苏联展开进攻极具必要性;而“统制派”则受到德国总参谋部思想的强烈影响,看重由中央来计划经济与军事的作法(即总体战理论)、技术面的现代化与机械化,并主张朝中国扩张。皇道派于荒木在1931至1934年间担任陆军大臣期间掌握了大部分重要职缺,然而在该人下野后,其成员位置又多由统制派军人所替补。
日本陆军军官就其受到的教育可分成两种团体,一为毕业于陆军大学校者,二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者,前者由日本陆军的精英份子所构成,后者受限于传统,其晋升为高级军官的仕途向来均遭遏止,从而形成了一股年轻、高度政治化的集团,有“少壮派军官”(日语:青年将校)之称。
这群少壮派军官认为国家面临的问题在于日本偏离了“国体”(指以天皇为中心所构成的国家秩序),“特权阶级”剥削人民,导致农村普遍贫困、天皇受到欺瞒,权力由这些人篡夺、致使日本走向衰落,少壮派军官认为其解决之道即以70年前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一场“昭和维新”,起义和消灭天皇身边的“邪恶臣子”,将权力交还给天皇。天皇也会肃清西方思想与迫害人民者、恢复日本的国家繁荣。这些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之影响,原社会主义者北一辉的政治哲学(如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也发挥了相当大的煽动作用。
这些集团大小有别、组织松散,但大约有100名正规成员,且多驻于东京。少壮派军官的非正式领袖为前陆军少尉、北一辉政治思想弟子的西田税,该人于1920年代成为了民间民族主义者社团的重要成员,该人将陆军称作“国体原理派”(日语:国体原理派)。1931年,日本发生了当时某种程度上最主要的政治暴力运动——“三月事件”与“十月事件”,帝国陆军与海军走向分裂,并终结了他们原本与民间民族主义者的联系。
尽管规模相对较小,少壮派的活动仍颇具影响力,在日军参谋本部和皇室中亦不乏同情者,如裕仁天皇之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就与西田和其他国体原理派领袖交好,且尽管少壮派激进地反对资本主义,但同时也积极地从那些试图自保的财阀领袖手中筹措非正规资金来活动。
国体原理派与皇道派之间的本质关系相当复杂,既可说是相同的,又可说是两者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现代著作的解释将其归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团体,并可视作一个互惠互利的政治联盟,就相对关系来说,皇道派庇护着国体原理派,且给予了交换利益与情报的门路,可抑止过于激进的少壮军官之行动。
二二六事件也可说是由少壮派军官与其民族主义支持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暴力运动的总爆发,尤其是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海军少壮派军官刺杀了内阁总理大臣犬养毅。“五一五事件”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事件,很大程度上它促使更多少壮派军官利用部队来作为政变的工具,且此一事件同先前的三月和十月事件一样,法庭对主谋者一律从宽量刑。
二二六事件最直接的征兆为1934年时发生的“士官学校事件”,国体原理派重要成员的矶部浅一大尉和村中孝次大尉遭控企图利用军校谋反而被捕。村中与矶部承认有对此类政变进行过讨论,但并未有任何将其付诸实施的计划。军事法庭对该事件展开调查,并未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该政变确实存在,但村中与矶部两人仍获停职处分。两人都相信此事件是由统制派主导对皇道派年轻军官的一次攻击,因而在停职期间制作了名为《关于肃军之意见》的小册子,并在军中流传着,还将统制派领袖的永田称作“首席反派”,后来军队将村中与矶部两人逐出。
皇道派的两位核心人物——陆军大将荒木贞夫与真崎甚三郎,两人均在二二六事件后失势,其中真崎还成了日本帝国陆军成军以来第一位坐牢的陆军大将。
日本帝国陆军高层有着历史相当悠久的派系斗争,最早为源自于明治时期的出身藩阀之别,而到了1930年代,陆军内形成了两大派系——以荒木贞夫与真崎甚三郎将军为中心的“皇道派”以及由永田铁山将军领导的“统制派”。
“皇道派”强调日本文化的重要性,主张精神面超越物质面,并认为对苏联展开进攻极具必要性;而“统制派”则受到德国总参谋部思想的强烈影响,看重由中央来计划经济与军事的作法(即总体战理论)、技术面的现代化与机械化,并主张朝中国扩张。皇道派于荒木在1931至1934年间担任陆军大臣期间掌握了大部分重要职缺,然而在该人下野后,其成员位置又多由统制派军人所替补。
日本陆军军官就其受到的教育可分成两种团体,一为毕业于陆军大学校者,二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者,前者由日本陆军的精英份子所构成,后者受限于传统,其晋升为高级军官的仕途向来均遭遏止,从而形成了一股年轻、高度政治化的集团,有“少壮派军官”(日语:青年将校)之称。
这群少壮派军官认为国家面临的问题在于日本偏离了“国体”(指以天皇为中心所构成的国家秩序),“特权阶级”剥削人民,导致农村普遍贫困、天皇受到欺瞒,权力由这些人篡夺、致使日本走向衰落,少壮派军官认为其解决之道即以70年前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一场“昭和维新”,起义和消灭天皇身边的“邪恶臣子”,将权力交还给天皇。天皇也会肃清西方思想与迫害人民者、恢复日本的国家繁荣。这些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之影响,原社会主义者北一辉的政治哲学(如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也发挥了相当大的煽动作用。
这些集团大小有别、组织松散,但大约有100名正规成员,且多驻于东京。少壮派军官的非正式领袖为前陆军少尉、北一辉政治思想弟子的西田税,该人于1920年代成为了民间民族主义者社团的重要成员,该人将陆军称作“国体原理派”(日语:国体原理派)。1931年,日本发生了当时某种程度上最主要的政治暴力运动——“三月事件”与“十月事件”,帝国陆军与海军走向分裂,并终结了他们原本与民间民族主义者的联系。
尽管规模相对较小,少壮派的活动仍颇具影响力,在日军参谋本部和皇室中亦不乏同情者,如裕仁天皇之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就与西田和其他国体原理派领袖交好,且尽管少壮派激进地反对资本主义,但同时也积极地从那些试图自保的财阀领袖手中筹措非正规资金来活动。
国体原理派与皇道派之间的本质关系相当复杂,既可说是相同的,又可说是两者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现代著作的解释将其归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团体,并可视作一个互惠互利的政治联盟,就相对关系来说,皇道派庇护着国体原理派,且给予了交换利益与情报的门路,可抑止过于激进的少壮军官之行动。
二二六事件也可说是由少壮派军官与其民族主义支持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暴力运动的总爆发,尤其是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海军少壮派军官刺杀了内阁总理大臣犬养毅。“五一五事件”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事件,很大程度上它促使更多少壮派军官利用部队来作为政变的工具,且此一事件同先前的三月和十月事件一样,法庭对主谋者一律从宽量刑。
二二六事件最直接的征兆为1934年时发生的“士官学校事件”,国体原理派重要成员的矶部浅一大尉和村中孝次大尉遭控企图利用军校谋反而被捕。村中与矶部承认有对此类政变进行过讨论,但并未有任何将其付诸实施的计划。军事法庭对该事件展开调查,并未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该政变确实存在,但村中与矶部两人仍获停职处分。两人都相信此事件是由统制派主导对皇道派年轻军官的一次攻击,因而在停职期间制作了名为《关于肃军之意见》的小册子,并在军中流传着,还将统制派领袖的永田称作“首席反派”,后来军队将村中与矶部两人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