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论女人 叔本华 厌女症与虚无主义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论女人 叔本华 厌女症与虚无主义

本文核心词:哲学,人文,佛教,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男权主义,厌女症,唯意志主义
著名厌女症患者,德国“哲学家”(未明子:显然要加引号)叔本华,在其臭名昭著《论女人》中,把女性形容成心理幼稚、生理早衰,“思想介于小孩和成年男人之间”。
虽然他认为女性在年轻时是美好的,但这是暂时的:
“造物者似乎把戏剧中所谓的“惊人效果”应用在年轻女孩身上。造化给她们的财富只是短短几年的美丽,赐予她们暂时的丰满和媚态——甚至透支她们此后所有的姿色。”
他继续推论,女性成熟地太早,“所以”失去了理性成熟的机会: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越是高等,他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的越迟。男人在28岁以前,成熟的并不多见,女子却在十八九岁便届成熟期。虽称“成熟”,她们在理性方面仍是十分薄弱,所以,女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像个小孩。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情,执着于现实,其思维仅及于表面不能深入,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明子:然而,用当时的男人们的“成熟”标准,来衡量女性,是极其可笑的。坦白讲,德国的男人们根本没有资格制定“成熟”的标准。
当时(19世纪初)由日耳曼“男儿”所主导的德国,是西欧最不成熟的国家。
英国产生了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诞生了拿破仑、大革命和民法典。这两者共同荡涤了全欧洲的传统封建势力,是时代精神的化身。德国呢?德国男人的民族精神,蜷缩在路德的阴影里,一路捡拾狂飙主义的遗粪,熏烧浪漫主义的迷烟,自我陶醉在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里,以为借此就超越了英国和法国人,走到了更深邃的境界——完全无视自己是直到1860年代才与俄国一起废除农奴制的吊车尾的事实。
幼稚的男人没有资格说女人幼稚,只消看这些幼稚德国男人的“理性”最终导向了什么样的悲惨而丑陋的民族历史。——那70多年前的惨痛历史,我不忍回忆和复述。
况且,叔本华本人也算不上什么“男子气概”的人,他的狡黠在于说话总会留一些余地:
“古日耳曼人的风俗,每当男人遭遇困难之际,往往移樽就教于妇女,此事实无可非议。……因为女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方法和男人截然不同。她们的眼中只有近的事物,做起事来总是选择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路径。……大抵说来,女人较冷静、不犹豫、单纯,不会被那些纷然杂陈的思想所混乱。”
未明子:上座部佛教(南亚的小乘佛教)有一种修行的法门,就是站着、行走着、觉知自己每一个当下的每个动作和念头,“眼里只有近的事物”、“冷静、不犹豫、单纯、不会被那些纷然杂陈的思想所混乱”。
叔本华经常吹嘘自己是一个佛教虚无主义者,却没有弄明白佛教的真谛,并不是那种偏激、狭隘的,让自我与世界同归于尽的悲剧精神“涅槃”,而是在静谧中冷眼热心地观察一切细微的生机和幽息。
叔本华将后一种更高的境界排斥在他心中幼稚的女性形像里,也就错失了进一步的真相。这种傲慢带来的代价就是陷入一种廉价的虚无主义。这一代价如同现世报一样交代在他自己身上,就是让他在爱欲上保受终生的不幸,始终未能拥抱爱情与婚姻。非常讽刺地探讨着诸如女人和孩子、人类种族的繁衍等等的议题,大言不惭地以“东宫娘娘烙大饼”的想象力,为婚姻中的男女划分他心目中“悲剧”的角色,却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爆表。
未明子:这样一种厌女症最终会导向虚无主义。
为什么呢?
叔本华的年代,按照当时最正统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类乃至世界精神,由三个部分组成:
感性:直接、混乱、瞬息变化的感觉素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