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学家 僧迦提婆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毗昙学家 僧迦提婆
本文核心词:哲学,印度,宗教,佛教,佛学,魏晋南北朝,上座部,阿含经,阿毗达磨阿毗昙,简称毗昙,梵文译音,唐译作阿毗达磨,意译为对比、无比法、大法等。泛指佛典三藏中一切论典,包括佛教各派论著。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大乘阿毗昙己被引进译出,但被称为阿毗昙的,却仅限于小乘派著作。
东汉时,安世高的译籍中就有小乘毗昙,汉末流行了一个时期,时称禅教学。东晋时,道安、慧远、掀起了一个译介阿毗昙佛典的高潮,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的研究,这在佛教史上称为毗昙学。
早期专门介绍毗昙,并以此影响南北佛学界的主要代表就是僧提婆。
一 东渡长安 初译毗昙
僧迦提婆,梵文译音,意为“众天”。本姓瞿昙氏,(今尼泊尔)人。出家后,勤奋好学,远求名师,学通佛教三藏典籍,尤其是贯通《阿毗昙心论》,能够洞悉到本论的各部分的旨意。平时诵习《三法度论》,昼夜揣摩,体味,并认为这是进入佛学内部继续深造的关键。
僧迦提婆,为人英俊开朗,思想深沉,而他的仪表举止,温雅恭敬。在传教过程中,以教人开悟为己任。勤勤恳恳,毫无懈怠。
前秦建元(公元365 ——384年)年间,僧迦提婆离开他的祖国,越过葱岭,穿过流沙,到达长安,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宣流法化工作,尤致力于毗昙学的传播。
毗昙学风行于这个国家但比较保守,一般不外传。所以,汉魏时期尽管有毗昙学典译出,但属于一般性介绍,不完整,不系统。自苻秦在长安建国,大倡佛教,西域各国的僧人不断东来传教,毗昙学典在长安翻译起来,继而得到研究和弘传。最突出的就是在道安的组织和倡导下,从苻秦建元十八年至太安元年(公元382——385年),仅仅三、四年时间,就译出了很多经典。其中有《阿含钞解》、是东师前部(今吐鲁番西)王师鸠摩罗跋提所译;有《毗婆沙》(大毗婆沙的一部分,十四卷),是僧迦跋澄所译;有《阿毗昙》(即《发智论》、〈阿毗昙心论〉,是僧迦提婆所译;有〈婆须蜜经〉、〈僧伽罗刹集经〉,是僧伽跋澄所译;有〈中阿含〉、〈僧一阿含〉,是昙摩难提所译。总计达百余万言。
僧伽提婆是译经第二年到达长安的。一到长安,就积极投入到译经活动中。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道安的同学法和。僧伽提婆等人都很留意译文的正确性。以当时的译经水平看,他们对这次译经的成绩还是相当满意的,各译典都有道安写的序。道安在〈阿毗昙〉中说:“其说智也周,其说根也密,其说禅也悉,其说道也具。周则二八用各适时,密则二十选为宾主,悉则昧净遍游其门,具则利钝各别其所。以故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所鼓舞也。”对这部经的译论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道安又说,“凡是天竺来华的僧人,没有不以此经为根祖,以〈毗婆婆沙〉为准则,歌咏最有余味的,可是在八荒以外了,葱岭川西,要想得到这部经典,可始终没有见到。”对这部书的译出,是佛学界多么渴望的一件事情呵!
道安又在序中叙述了译经原委:“建元十九年,僧伽提婆来到长安,释法和请求译出,佛念译传,慧方、僧芪笔录,法和整理。自四月二十日开始翻译,至十月二十三日译完。但参与的译人中,有的混入了不同的译词,鱼目混珠,龙蛇同渊,金铁共柜的情况,比比皆是,法和不满意,我也深认为不可,以,于是就让僧伽提婆,再行译出。此后,昼夜不停,经过四十六天而完全校译一过,几乎有四卷是全重译的。共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字。”僧伽提婆为译这部经典,化费了多大的心血呵!说明道安等人对这次译经是多么的投入和认真。
但是,就在译经过程中,发生了苻秦与慕容氏之间的战争。长安战乱一起,译经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许多经在匆促间都没来得及作细致的校订。不久,道安去世,译经订正工作完全停止了。因此,后人对这次译经工作的质量很有批评,并且多数的经典都作了重译。在后来参加重译工作的江南沙门道慈,在他参加重译的〈中阿含经序〉中说道安在长安译的二经六论及部分戒律,“凡百余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稀属词,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对原译的批评,也较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