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关注中企“去日本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一、国际化的历史沿革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与国际贸易份额大幅提升为日圆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美元霸权体系下的日圆国际化具有先天缺陷,并在当时的自由化思潮影响下,日圆国际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被迫收缩的过程。
受制于国际美元霸权体系。日本二战后的政治、经济、贸易均受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束缚,日圆从根本上是在美元霸权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国际货币。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日本学界认为“美元中心制”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建议将货币目标从“直接谋求国际货币地位”转换为集中力量“扩大日圆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即日圆亚洲区域化。外界应该认识到,丧失独立性的货币国际化很难保持稳定,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经济崛起后主动推动日圆国际化。上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总量一度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为推动日圆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及经济、企业等各界精英人士开始主动谋求日圆国际化。1973年7月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发布《国际货币新秩序与日圆》报告指出,未来的国际货币制度将是以SDR为中心的复数基轴货币体制,日圆也将成为基轴货币之一。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1980-1991年间欧洲货币市场存款总额中日圆占比从2%升至11%,1984-1990年间日圆在全球官方外储中的占比从4%升至约9%。
经济与金融自由化思潮全球涌起。二战后日本经济和金融制度基本上偏向保守,对于银行、证券及跨境投资等实施严厉监管。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当时的日本各界对此表示支持。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大爆炸(big bang)”计划,促进日本金融全面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及加强证券公司业务的自由化,在推动金融监管放松、汇率管制及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不遗余力,先后多次修订《外汇管理法》、建立新的《外汇及对外贸易法》、加快外汇市场改革、加快向金融开放经济体的目标迈进。日本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通过日圆自由兑换、汇率市场化,以及大力发展离岸日圆市场等方式将日圆国际化推向了新的高潮,跨境交易全面放开,同时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日本金融市场,导致日圆持续大幅升值。
日圆国际化从初期的主动推进到后期的被动调整。由于缺乏自主性,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及一些当时日本政府错误的改革,导致日圆国际化受阻。整体而言,日圆国际化的失败源于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二、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激进的金融改革和汇率政策。日本为了推动日圆国际化进程,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过于激进地采取放松汇率管制等措施,主要包括取消利率管制、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放宽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管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等。由于采取一系列汇率改革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得金融投机现象严重,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到日圆市场,催生出后来的资产泡沫,而日本各界执迷于采用低利率政策,率先推动宽松货币。
长期来看,国际游资并未成为助推日圆国际化的动力,反而导致日圆汇率波动更加剧烈,造成跨国企业对使用日圆结算的信心不足,汇率的不稳定性也削弱了日圆的国际信用基础。研究显示,日圆汇率自1971年的近四十年来,年均汇率波动超过10%的年份超过三十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年份汇率波动超过20%,过高的波动反而助长了市场投机情绪。
经济转型难以支撑日圆国际化。日本曾经在汽车、制造业、精密仪器等方面领先世界,成为国际出口贸易的“宠儿”,也为日圆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但日本经济发展格局逐渐脱实向虚,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国内消费需求又出现下降,人口老龄化和随之而来的经济低迷导致产业转型缓慢。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0-1996年日本经济全球占比长期保持在10%-15%,其后不断走低,2019年更降至5.8%左右。同时,日本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开始“掉队”,难以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势头。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与国际贸易份额大幅提升为日圆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美元霸权体系下的日圆国际化具有先天缺陷,并在当时的自由化思潮影响下,日圆国际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被迫收缩的过程。
受制于国际美元霸权体系。日本二战后的政治、经济、贸易均受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束缚,日圆从根本上是在美元霸权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国际货币。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日本学界认为“美元中心制”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建议将货币目标从“直接谋求国际货币地位”转换为集中力量“扩大日圆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即日圆亚洲区域化。外界应该认识到,丧失独立性的货币国际化很难保持稳定,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经济崛起后主动推动日圆国际化。上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总量一度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为推动日圆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及经济、企业等各界精英人士开始主动谋求日圆国际化。1973年7月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发布《国际货币新秩序与日圆》报告指出,未来的国际货币制度将是以SDR为中心的复数基轴货币体制,日圆也将成为基轴货币之一。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1980-1991年间欧洲货币市场存款总额中日圆占比从2%升至11%,1984-1990年间日圆在全球官方外储中的占比从4%升至约9%。
经济与金融自由化思潮全球涌起。二战后日本经济和金融制度基本上偏向保守,对于银行、证券及跨境投资等实施严厉监管。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当时的日本各界对此表示支持。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大爆炸(big bang)”计划,促进日本金融全面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及加强证券公司业务的自由化,在推动金融监管放松、汇率管制及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不遗余力,先后多次修订《外汇管理法》、建立新的《外汇及对外贸易法》、加快外汇市场改革、加快向金融开放经济体的目标迈进。日本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通过日圆自由兑换、汇率市场化,以及大力发展离岸日圆市场等方式将日圆国际化推向了新的高潮,跨境交易全面放开,同时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日本金融市场,导致日圆持续大幅升值。
日圆国际化从初期的主动推进到后期的被动调整。由于缺乏自主性,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及一些当时日本政府错误的改革,导致日圆国际化受阻。整体而言,日圆国际化的失败源于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二、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激进的金融改革和汇率政策。日本为了推动日圆国际化进程,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过于激进地采取放松汇率管制等措施,主要包括取消利率管制、放宽金融机构业务限制、放宽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管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等。由于采取一系列汇率改革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得金融投机现象严重,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到日圆市场,催生出后来的资产泡沫,而日本各界执迷于采用低利率政策,率先推动宽松货币。
长期来看,国际游资并未成为助推日圆国际化的动力,反而导致日圆汇率波动更加剧烈,造成跨国企业对使用日圆结算的信心不足,汇率的不稳定性也削弱了日圆的国际信用基础。研究显示,日圆汇率自1971年的近四十年来,年均汇率波动超过10%的年份超过三十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年份汇率波动超过20%,过高的波动反而助长了市场投机情绪。
经济转型难以支撑日圆国际化。日本曾经在汽车、制造业、精密仪器等方面领先世界,成为国际出口贸易的“宠儿”,也为日圆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但日本经济发展格局逐渐脱实向虚,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国内消费需求又出现下降,人口老龄化和随之而来的经济低迷导致产业转型缓慢。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0-1996年日本经济全球占比长期保持在10%-15%,其后不断走低,2019年更降至5.8%左右。同时,日本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开始“掉队”,难以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