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古代的意思,古代的“上班族”有假期吗?他们的假期都是怎样度过的?(3)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加起来一共54天,到了宋神宗时期,重新修订假日,达到了76天,加上一月三次的旬假,每年假期有112天,和唐朝假期总数相差无几。
元朝假日缩水严重
元朝仍然坚持着唐朝的旬假制度,但是其他法定节日却大幅得缩水,比如,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天,元旦、寒食,各给假三日,中元、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各给假一日,共16天传统节日假期,再加上36天旬假,也没有宋朝其他假日多。
明朝假期惨不忍睹
明太祖朱元璋是穷人家出身,对官员们的工资精打细算,同样假期也是如此。他提出“每月五日给假”,当然这不是说每个月有五天假,而是说每个月的五号放假休息一天。所以,明朝将唐朝沿袭下来的旬假改为“月假”,每月休息一天。在明代,传统假期只保留了春节、冬至、元宵。其中元宵十天,春节五天,冬至三天。但是,大概后来明朝皇帝认为朱元璋太过苛刻,或许也想让自己也休息一下,毕竟大臣们不休息,皇上也不能安生。对假期逐渐放宽,宣德年间十日一休的旬假又回来了。
清朝假期连着放
清朝假期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是清朝将冬至、春节、元宵三个节日连起来了,这样前后有一个月时间,让官员们一次休个畅快。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后,西方的“礼拜日”也流入了我国,逐渐实行了“七天一休制”。
3
在古代,休假制度并非惠及每一个人,市井小民是没有节假日这么一说的,古代比较正规的休假被称为“休沐”,不过只适用于朝廷官员。不过,古代并不实行现代这样的双休日,且历朝历代的“休沐制度”各不相同。
汉朝:官吏五日一休,节日相对较少
汉朝以前,还未建立起相应的休假制度,官员们想要休息只能请假,这被称为“告归”。到了汉朝以后,规范的修建制度才开始得以建立,而“休沐”一词也正是源于西汉。
汉朝时期,官吏平日里办公、住宿均在官衙,且家属不允许跟随,于是朝廷便规定官吏每五天可以返回家中,“休沐”便是休息、洗浴之意。例如《汉律》有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又如《史记·百万君传》同样有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此外,朝廷还会在重要节日给官员们放假,不过汉朝的节日并不多,按照《续汉书·礼仪志》的记载,汉朝似乎只在夏至、冬至各放假五天,皇帝诞辰放假三天。
至于为何是每五天休息一次,这与汉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古代历法中,一年三百六十天,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即以五日为一候,“气候”一词便由此而来。而古人又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时,而“五日一休沐”,便是遵循了天人变化之道。
不过,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如果是在宫廷之中任职的官吏,那么便享受不了“五日一休沐”的福利了,他们乃是一旬一休。而太学生、军队虽然也有休假,但因离家太远,五日一休不符合实际,因此便按照五日一休进行累积,到时可以一起休假。
唐朝:采用旬休制度,常假减少节假日增多
汉朝的“休沐”制度一直沿用到了隋唐时期,直到唐朝时期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而唐朝官吏显然要比汉朝幸福了很多,他们的节假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唐朝官员虽然白天也在衙门办公,但夜间只要不是值班,便可返回家中居住,而家属也可以跟随异地为官的官员居住,因此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62年)时,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也就是每十天放假一天,称为“旬休”,也被称作“浣”。《问奇类林》有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
唐朝的常假虽然减少了,但节假日比起前朝却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唐律》规定,元日(春节)、冬至、清明放假七天,毕竟这几个节日朝廷往往有重大祭祀活动,而官员们也要返乡祭祖,因而假期普遍较长。又如唐玄宗因信奉道教,又规定道诞日(二月十五日)放假一天。再如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又将皇帝诞辰命名为千秋节,也可放假三天(唐肃宗时改为一天)。此外,中秋、夏至、腊日也可放假三天,而放假一天的节日更是多达二十一个。
元朝假日缩水严重
元朝仍然坚持着唐朝的旬假制度,但是其他法定节日却大幅得缩水,比如,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天,元旦、寒食,各给假三日,中元、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各给假一日,共16天传统节日假期,再加上36天旬假,也没有宋朝其他假日多。
明朝假期惨不忍睹
明太祖朱元璋是穷人家出身,对官员们的工资精打细算,同样假期也是如此。他提出“每月五日给假”,当然这不是说每个月有五天假,而是说每个月的五号放假休息一天。所以,明朝将唐朝沿袭下来的旬假改为“月假”,每月休息一天。在明代,传统假期只保留了春节、冬至、元宵。其中元宵十天,春节五天,冬至三天。但是,大概后来明朝皇帝认为朱元璋太过苛刻,或许也想让自己也休息一下,毕竟大臣们不休息,皇上也不能安生。对假期逐渐放宽,宣德年间十日一休的旬假又回来了。
清朝假期连着放
清朝假期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是清朝将冬至、春节、元宵三个节日连起来了,这样前后有一个月时间,让官员们一次休个畅快。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后,西方的“礼拜日”也流入了我国,逐渐实行了“七天一休制”。
3
在古代,休假制度并非惠及每一个人,市井小民是没有节假日这么一说的,古代比较正规的休假被称为“休沐”,不过只适用于朝廷官员。不过,古代并不实行现代这样的双休日,且历朝历代的“休沐制度”各不相同。
汉朝:官吏五日一休,节日相对较少
汉朝以前,还未建立起相应的休假制度,官员们想要休息只能请假,这被称为“告归”。到了汉朝以后,规范的修建制度才开始得以建立,而“休沐”一词也正是源于西汉。
汉朝时期,官吏平日里办公、住宿均在官衙,且家属不允许跟随,于是朝廷便规定官吏每五天可以返回家中,“休沐”便是休息、洗浴之意。例如《汉律》有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又如《史记·百万君传》同样有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此外,朝廷还会在重要节日给官员们放假,不过汉朝的节日并不多,按照《续汉书·礼仪志》的记载,汉朝似乎只在夏至、冬至各放假五天,皇帝诞辰放假三天。
至于为何是每五天休息一次,这与汉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古代历法中,一年三百六十天,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即以五日为一候,“气候”一词便由此而来。而古人又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时,而“五日一休沐”,便是遵循了天人变化之道。
不过,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如果是在宫廷之中任职的官吏,那么便享受不了“五日一休沐”的福利了,他们乃是一旬一休。而太学生、军队虽然也有休假,但因离家太远,五日一休不符合实际,因此便按照五日一休进行累积,到时可以一起休假。
唐朝:采用旬休制度,常假减少节假日增多
汉朝的“休沐”制度一直沿用到了隋唐时期,直到唐朝时期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而唐朝官吏显然要比汉朝幸福了很多,他们的节假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唐朝官员虽然白天也在衙门办公,但夜间只要不是值班,便可返回家中居住,而家属也可以跟随异地为官的官员居住,因此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62年)时,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也就是每十天放假一天,称为“旬休”,也被称作“浣”。《问奇类林》有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
唐朝的常假虽然减少了,但节假日比起前朝却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唐律》规定,元日(春节)、冬至、清明放假七天,毕竟这几个节日朝廷往往有重大祭祀活动,而官员们也要返乡祭祖,因而假期普遍较长。又如唐玄宗因信奉道教,又规定道诞日(二月十五日)放假一天。再如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又将皇帝诞辰命名为千秋节,也可放假三天(唐肃宗时改为一天)。此外,中秋、夏至、腊日也可放假三天,而放假一天的节日更是多达二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