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3)
2023-03-14 来源:你乐谷
“迄今为止,月球历史上在30亿年前到10亿年前之间到底有没有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的数据记录是一片空白,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填补了这项空白。”国际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尹庆柱认为,阿波罗样品已经研究了半个世纪,科学界仍然有新的发现被发表,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也在不断被刷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才刚刚开始,展望未来,当它被详细研究50年之后,人类对于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将会带来多大的提升!”
国际知名行星科学家、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教授奥德蕾·布维尔认为,精确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比以往认为月球岩浆活动停止时间晚了近10亿年,“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月球年轻岩浆活动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事实上,在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之前,中国科学家关于月壤的研究实践,来自于1978年美国捐赠的1克月壤。彼时,面对仅有的1克样品,中国科学家们最多只能用0.5克。在这样的前提下,全国相关科研力量集结起来进行细致入微的科学研究,先后耗时4个月,发表14篇科研论文,回答了月壤取自何处、成分结构如何等问题。
如今,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人类终于对月球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使月球“活”到了至少20亿年前?
“月球冷却如此之慢的原因并不清楚,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李献华表示,这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据悉,中国科学院正在积极推动月球样本研究的国际合作,目前中科院与法国科研中心,在月球样本合作研究方面已达成初步共识。
来源: 羊城晚报
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相关阅读:
嫦娥五号样品再立新功
来源:科技日报
2月15日,正值元宵佳节,《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了一项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利用嫦娥五号月球“土特产”的同位素年龄和着陆区撞击坑统计结果,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目前常用月球年代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确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
“新的年代函数模型为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时间标尺。”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岳宗玉强调。
月球着陆采样区域(a)和嫦娥五号着陆区撞击坑统计(b)。中科院空天院供图
在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确定重要地质单元和重大地质事件的年龄至关重要。早期阿波罗(Apollo)和月球(Luna)探测任务在月球表面采集了样品,并通过同位素测年方法得到了这些样品的精确年龄,它们代表了样品所在地质单元的年龄。
为了将这些有限的年龄信息推广应用到整个月球,欧美科学家们建立了撞击坑统计定年方法,包括描述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规律的产率函数和描述撞击坑归一化频率与绝对年龄关系的年代函数,前者通过遥感图像撞击坑统计分析得到,后者通过样品年龄及其所在地质单元撞击坑归一化频率得到。其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格哈特·纽库姆(Gerhard Neukum)教授于1983年建立的产率函数和年代函数。
然而,“遗憾的是,Apollo和Luna采集的样品年龄在约30亿年至10亿年间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区间,几乎占据了月球地质历史的一半,这也使得年代函数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岳宗玉坦言。
国际知名行星科学家、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教授奥德蕾·布维尔认为,精确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比以往认为月球岩浆活动停止时间晚了近10亿年,“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月球年轻岩浆活动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事实上,在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之前,中国科学家关于月壤的研究实践,来自于1978年美国捐赠的1克月壤。彼时,面对仅有的1克样品,中国科学家们最多只能用0.5克。在这样的前提下,全国相关科研力量集结起来进行细致入微的科学研究,先后耗时4个月,发表14篇科研论文,回答了月壤取自何处、成分结构如何等问题。
如今,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人类终于对月球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使月球“活”到了至少20亿年前?
“月球冷却如此之慢的原因并不清楚,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李献华表示,这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据悉,中国科学院正在积极推动月球样本研究的国际合作,目前中科院与法国科研中心,在月球样本合作研究方面已达成初步共识。
来源: 羊城晚报
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相关阅读:
嫦娥五号样品再立新功
来源:科技日报
2月15日,正值元宵佳节,《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了一项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利用嫦娥五号月球“土特产”的同位素年龄和着陆区撞击坑统计结果,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目前常用月球年代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确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
“新的年代函数模型为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时间标尺。”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岳宗玉强调。
月球着陆采样区域(a)和嫦娥五号着陆区撞击坑统计(b)。中科院空天院供图
在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确定重要地质单元和重大地质事件的年龄至关重要。早期阿波罗(Apollo)和月球(Luna)探测任务在月球表面采集了样品,并通过同位素测年方法得到了这些样品的精确年龄,它们代表了样品所在地质单元的年龄。
为了将这些有限的年龄信息推广应用到整个月球,欧美科学家们建立了撞击坑统计定年方法,包括描述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规律的产率函数和描述撞击坑归一化频率与绝对年龄关系的年代函数,前者通过遥感图像撞击坑统计分析得到,后者通过样品年龄及其所在地质单元撞击坑归一化频率得到。其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格哈特·纽库姆(Gerhard Neukum)教授于1983年建立的产率函数和年代函数。
然而,“遗憾的是,Apollo和Luna采集的样品年龄在约30亿年至10亿年间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区间,几乎占据了月球地质历史的一半,这也使得年代函数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岳宗玉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