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峰和李易峰的粉丝有区别吗?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七月,只属于桑拿天和青春片。
一直标榜自己艺术片基因的《少女哪吒》也同样是一部青春片。只不过,它是《小时代》和《栀子花开》那枚耀眼的青春电影硬币的另一面——埋藏于土壤中,不见阳光的,锈蚀,腐毁的一面。
评论界乐于咒骂《小时代》而褒奖《少女哪吒》,这是知识分子自我设定的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少女哪吒》并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即使它有着比较讲究的镜头语言和精致的配乐,但仍然无法掩盖它的装腔作势。某种程度上说,它和《小时代》《栀子花开》是一种类型的东西。他们互相看不顺眼,却有同质化的内核。
如果说郭敬明刻意把青春涂抹得荧光闪闪,那么李霄峰就使劲把青春打扮得灰头土脸。前者张扬物欲,后者就死磕精神。本质上讲,它们都不是贩卖电影,它们都在推销电影以外的东西。前者供应浮夸和偶像,后者出售悲壮与情怀。一样低级。
和那些拥有鲜亮色彩和动感开头的青春片不同,《少女哪吒》是以一场死亡开场的。这是相对低阶艺术片惯用的套路,用以向人们展示一种深刻。
王晓冰和李小路演绎了一段互相缠绕的青春,有着少女之间顿挫在友谊和情欲之间的暧昧情绪,小城的压抑,虚伪的成人世界,貌合神离的家庭成员……她们用秘密串场,用死亡散场。
如果,这段故事在15年前被拍摄,一定会被那些嗅觉灵敏的光盘贩子贴上“少女的情欲与死亡”之类的标签,成功兜售给猥琐的文艺青年。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是的,这个故事散发着过气的馊味。而且,当一个成功逃离小城的青年,对其进行书写的时候,总遏制不住自己抒情的语调和悲壮的姿势。他们善于把悲情当做深刻本身。
《少女哪吒》之所以称不上优秀,是因为做作。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相处方式和态度永远像在表演,生怕观众悟不到自己植入的隐喻,总想通过某些仪式化的景观向观众昭示一些什么。比如,两个女孩见面之后,总是隔空大笑,由于出演李小路的演员的青涩,那些大笑看起来过于用力,缺乏必要的情绪支撑。除此之外,还有太多急转弯式的情绪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如此。那场李小路去工地找父亲要自行车的戏,太过幼稚,工人们喊着“威风!”的时候有着突如其来的喜感。但电影却不是有意营造荒诞,因为这毕竟还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只是掺杂了微乎其微的魔幻而已。
客观地讲,《少女哪吒》的电影本体及格,也没有必要苛责太多。最令人厌恶的,其实是围绕电影所衍射出的情绪和话题。
这部电影被置于7月份的档期,就应该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众多与这部电影有关、无关,或者自认为有关的人,都开始撰写文章,歌颂情怀。比如,导演本人写到,在听到一位前辈说这部电影的票房会惨败时。他问“为什么?”并且认为“中国电影的骨头曾经硬过,但如今已经酥了。”这种装外宾的情节无法让人理解。还有更多的文字提到导演筹钱的悲壮,以及有文艺青年夸张地把这部片子当做中国电影的一次救赎,等等。矫情,是文艺青年之间的禽流感,稍不注意,就容易肆意传播。
这是一个风投满天飞的时代,凭借几张A4纸和讲故事,都能拿到几百万的时代。连卖包子都能拿到风投,你拍电影哭穷,是你无能。而你们还在通过电影以外的东西贩卖同情?这种近乎乞讨票房的打法是中国艺术片不可救药的自我矮化。本质上讲,和那些在地铁里要饭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你们以为书写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过程,就能有无数观众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走进影院了吗?你们那么愿意把自己打扮成弱者,靠旁人的施舍过活吗?记着,没有谁欠你的,即使你是个艺术家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