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时候究竟有没有高考(图)(4)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古谚运: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结果。于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场功名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甚至七老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有的事。历代“白发童生”、“寿星举人”是科举考试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一次就卖了47个秀才,赚得12000多两的银子。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光绪十九年(1893)为儿子考举人密定关节,最终败露而遭牢狱之苦。
近代西方船坚炮利和现代科学的严厉冲击下,科举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1898年戊戌变法,发奋图强的维新派宣布废除八股考试。但不久变法失败后,科举又得以苟延残喘。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和湖南巡抚端方等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天,清政府以光绪皇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客观评论,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体系。正是这种考试竞争体系延伸出来的官僚选拔制度,将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成为一种流动的等级社会——“考试选举社会”,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推向顶峰,超过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科举制度在千年的运行中,不仅成了中国政治社会的核心,也成为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圣典,也成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
不容否认,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古谚运: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结果。于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场功名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甚至七老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有的事。历代“白发童生”、“寿星举人”是科举考试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一次就卖了47个秀才,赚得12000多两的银子。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光绪十九年(1893)为儿子考举人密定关节,最终败露而遭牢狱之苦。
近代西方船坚炮利和现代科学的严厉冲击下,科举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1898年戊戌变法,发奋图强的维新派宣布废除八股考试。但不久变法失败后,科举又得以苟延残喘。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和湖南巡抚端方等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天,清政府以光绪皇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客观评论,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体系。正是这种考试竞争体系延伸出来的官僚选拔制度,将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成为一种流动的等级社会——“考试选举社会”,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推向顶峰,超过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科举制度在千年的运行中,不仅成了中国政治社会的核心,也成为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圣典,也成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
不容否认,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