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淹死南宋末代皇帝为何被称作民族英雄?(图)(3)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这一批人物里,有成为股肱之臣的陆秀夫,张世杰。
张世杰时任统军将领,在此后几年,他和陆秀夫共同支撑南宋“行朝”这个行将倾覆的大厦。
陈宜中出逃时带出的水兵也停泊在这里。
陆秀夫和陈、张等人经过磋商,一致主张重建宋室王朝,仿效赵构的做法,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督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发布檄文,号召各地忠义之士紧急勤王,光复九州。
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由陆秀夫等人拥立,于福州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晋封弟弟赵昺为卫王。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组成了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为首的内阁,重整旗鼓,意在驱逐鞑虏,中兴大宋。
赵昰流亡政府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强大的元帝国压迫得它已几乎没有藏身之所,内部臣僚之间在团结的旗帜下各怀彼此。这个短命政府,像一个最后的舞台,让一班人说打念唱,酣畅地表演一下自己而已。
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居,“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主张不同,主意各异;文天祥对张世杰专权不满,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
陆秀夫则更是日子难过,虽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却处处受到陈宜中的排挤。起初,陈宜中想利用他“久在兵间,知军务”拉为自己人;陆秀夫也“悉心赞之,无不自尽”。但是,陆秀夫是有独立人格和独立主张的人,并不想和陈宜中结成联盟。当他们意见多次相左后,陈宜中就暗中指使御史弹劾陆秀夫,并将其免职,赶出朝廷。张世杰对此十分愤怒,他指斥陈宜中说:“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你动辄罢官免职,是何居心?”
由于张世杰力挺,陆秀夫满腔悲愤地又回到朝中。
11月,元军进逼福州,张世杰等率领17万官军和30万民兵(大多为流亡群众),护送赵昰入海,逃向泉州。泉州实力派蒲寿庚有降元倾向,大队人马又取道潮州,驶往惠州海面的甲子门。第二年九月,又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流亡政府从此真正变成了“海上行朝”,也从此,他们的双脚再也没有踏上大陆一步。
此时,陆秀夫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宋史·陆秀夫传》)。陆秀夫严谨自律,每次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在朝会上,感于时事危艰,禁不住潸然泪下,泪湿袍袖,大臣们身同此感,悲痛不已。
“行朝”在行,在逃;文天祥虽然拼死抗敌,怎奈强弩之末,成效甚微。行朝只得往南部深海越逃越远。
元世祖忽必烈并没有“放生”“海上行朝”的慈悲,他派出两路大军加速进剿,一路陆上堵截,一路海上追击,双管齐下。景炎二年(1277年)11月,张世杰迎战元水军不利,和陆秀夫护卫行朝到井奥(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陈宜中见形势危急,脚底抹油,逃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去了,陆、张多次催请,再也没有回来。他以行医为生,最后又南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老死在那里。陈宜中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投机分子,但是,还不算民族败类。有利时候,忠于主子;利尽之后,忠于自己。宋史说他“心存社稷,忠贞事君”,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12月,苍天也来助元灭宋。罕见的冬季飓风袭击井奥。一时间风折桅杆,浪卷战舰,樯倾楫摧,士兵溺死过半。赵昰的龙舟以及诸位大臣的座船虽得以幸免于难,但也是险象环生,君臣劫后,仿佛从地狱里走了一遭。年幼的君主惊悸之后,一病不起。行朝面临着新的考验。
张世杰时任统军将领,在此后几年,他和陆秀夫共同支撑南宋“行朝”这个行将倾覆的大厦。
陈宜中出逃时带出的水兵也停泊在这里。
陆秀夫和陈、张等人经过磋商,一致主张重建宋室王朝,仿效赵构的做法,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督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发布檄文,号召各地忠义之士紧急勤王,光复九州。
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由陆秀夫等人拥立,于福州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晋封弟弟赵昺为卫王。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组成了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为首的内阁,重整旗鼓,意在驱逐鞑虏,中兴大宋。
赵昰流亡政府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强大的元帝国压迫得它已几乎没有藏身之所,内部臣僚之间在团结的旗帜下各怀彼此。这个短命政府,像一个最后的舞台,让一班人说打念唱,酣畅地表演一下自己而已。
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居,“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主张不同,主意各异;文天祥对张世杰专权不满,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
陆秀夫则更是日子难过,虽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却处处受到陈宜中的排挤。起初,陈宜中想利用他“久在兵间,知军务”拉为自己人;陆秀夫也“悉心赞之,无不自尽”。但是,陆秀夫是有独立人格和独立主张的人,并不想和陈宜中结成联盟。当他们意见多次相左后,陈宜中就暗中指使御史弹劾陆秀夫,并将其免职,赶出朝廷。张世杰对此十分愤怒,他指斥陈宜中说:“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你动辄罢官免职,是何居心?”
由于张世杰力挺,陆秀夫满腔悲愤地又回到朝中。
11月,元军进逼福州,张世杰等率领17万官军和30万民兵(大多为流亡群众),护送赵昰入海,逃向泉州。泉州实力派蒲寿庚有降元倾向,大队人马又取道潮州,驶往惠州海面的甲子门。第二年九月,又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流亡政府从此真正变成了“海上行朝”,也从此,他们的双脚再也没有踏上大陆一步。
此时,陆秀夫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宋史·陆秀夫传》)。陆秀夫严谨自律,每次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在朝会上,感于时事危艰,禁不住潸然泪下,泪湿袍袖,大臣们身同此感,悲痛不已。
“行朝”在行,在逃;文天祥虽然拼死抗敌,怎奈强弩之末,成效甚微。行朝只得往南部深海越逃越远。
元世祖忽必烈并没有“放生”“海上行朝”的慈悲,他派出两路大军加速进剿,一路陆上堵截,一路海上追击,双管齐下。景炎二年(1277年)11月,张世杰迎战元水军不利,和陆秀夫护卫行朝到井奥(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陈宜中见形势危急,脚底抹油,逃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去了,陆、张多次催请,再也没有回来。他以行医为生,最后又南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老死在那里。陈宜中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投机分子,但是,还不算民族败类。有利时候,忠于主子;利尽之后,忠于自己。宋史说他“心存社稷,忠贞事君”,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12月,苍天也来助元灭宋。罕见的冬季飓风袭击井奥。一时间风折桅杆,浪卷战舰,樯倾楫摧,士兵溺死过半。赵昰的龙舟以及诸位大臣的座船虽得以幸免于难,但也是险象环生,君臣劫后,仿佛从地狱里走了一遭。年幼的君主惊悸之后,一病不起。行朝面临着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