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来到昆明,不能不去看看滇池。
知道滇池,还是上中学时,不知道怎么的就知道了有个天下第一长联,那么长,当然记不住,但是那“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何等的气势磅礴,令我这个中学生顿生豪迈之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第一句,且只记得这一句。
走上滇池边的观景台,眼前是一汪碧水,湖对岸是一座山峰,蜿蜒起伏,巍峨挺拔,湖面上晴光潋滟,微风起处,水汽氤氲,带着清凉扑入鼻翼,令人神清气爽。看着这秀丽的景色,我却微微有点失望:这没有那五百里滇池的豪放气概啊!但沿着观景大道向南步行约半小时,经过一座大桥,蓦然见一大片湖面,被一圈高大的铁丝网围住,透过铁丝网,只见烟波浩渺,数十只硕大船只在水上航行,极目看向水天交接处,茫茫无涯,唯见水天一色,似乎这浩渺的湖水一直流向天际,我心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滇池。
滇池畔有大观楼,碧水蓝天下,绿树掩映间,一幢楼阁式建筑矗立湖畔,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我所知道的那幅长联就悬挂在大观楼下,全文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全联共180字,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作者为清朝时的孙髯(1685-1774),字髯翁,他因这幅长联而被后人尊称为联圣。郭沫若先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上联描绘滇池四季美景,壮阔与婉约并就,美不胜收,下联抚今追昔,感慨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功名利禄全付流水,王旗变幻不过虚无。想来孙髯翁在撰写此联时,犹可见历朝历代的断碣残碑,因而当他登上大观楼极目四顾壮阔美景时,两相对照,则油然生出如此感慨唏嘘吧。
然而有几人能参透功名利禄,能不顾王旗变幻?孙髯翁此联约写于1765年,就在约百年前的1662年,一位名叫吴三桂的汉人,曾经的明朝山海关总兵,此刻的清朝平西大将军,率清军突入缅甸,俘获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乐帝朱由榔,后以弓弦将朱由榔绞死,至此,南明经18年抵抗,终被清军所灭。
绞死朱由榔的地点,就在滇池边不远处。滇池由是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位汉人皇帝的覆灭,至于为清廷建立殊勋的吴三桂,则被晋封为平西亲王,滇池又见证了新王在昆明开藩设府如日中天的煊赫,和穷奢极侈花天酒地的奢靡,也见证了这位杀死南明皇帝的人,又于12年后的1673年,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兴兵造反的可笑。
历史不会全然变化为断碣残碑。就个人而言,无论其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人物,最终都逃不过黄土一抷,然而,被改变了的历史走向,却已然是永远地改变了。
就在孙髯翁的长联挂上大观楼的一百多年后,云南以及昆明,忽然又在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甚至至关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迁到昆明,如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迁移至昆明。昆明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工业重镇、教育阵地和思想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于是处在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以及后来开辟的驼峰航线三条生命线连接点的昆明,就成为了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集散地,成为中国通向世界,接受援助,坚持抗战的唯一支撑点,随着抗日战场的南移,昆明又成了中国和盟军的战略基地。
知道滇池,还是上中学时,不知道怎么的就知道了有个天下第一长联,那么长,当然记不住,但是那“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何等的气势磅礴,令我这个中学生顿生豪迈之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第一句,且只记得这一句。
走上滇池边的观景台,眼前是一汪碧水,湖对岸是一座山峰,蜿蜒起伏,巍峨挺拔,湖面上晴光潋滟,微风起处,水汽氤氲,带着清凉扑入鼻翼,令人神清气爽。看着这秀丽的景色,我却微微有点失望:这没有那五百里滇池的豪放气概啊!但沿着观景大道向南步行约半小时,经过一座大桥,蓦然见一大片湖面,被一圈高大的铁丝网围住,透过铁丝网,只见烟波浩渺,数十只硕大船只在水上航行,极目看向水天交接处,茫茫无涯,唯见水天一色,似乎这浩渺的湖水一直流向天际,我心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滇池。
滇池畔有大观楼,碧水蓝天下,绿树掩映间,一幢楼阁式建筑矗立湖畔,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我所知道的那幅长联就悬挂在大观楼下,全文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全联共180字,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作者为清朝时的孙髯(1685-1774),字髯翁,他因这幅长联而被后人尊称为联圣。郭沫若先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上联描绘滇池四季美景,壮阔与婉约并就,美不胜收,下联抚今追昔,感慨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功名利禄全付流水,王旗变幻不过虚无。想来孙髯翁在撰写此联时,犹可见历朝历代的断碣残碑,因而当他登上大观楼极目四顾壮阔美景时,两相对照,则油然生出如此感慨唏嘘吧。
然而有几人能参透功名利禄,能不顾王旗变幻?孙髯翁此联约写于1765年,就在约百年前的1662年,一位名叫吴三桂的汉人,曾经的明朝山海关总兵,此刻的清朝平西大将军,率清军突入缅甸,俘获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乐帝朱由榔,后以弓弦将朱由榔绞死,至此,南明经18年抵抗,终被清军所灭。
绞死朱由榔的地点,就在滇池边不远处。滇池由是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位汉人皇帝的覆灭,至于为清廷建立殊勋的吴三桂,则被晋封为平西亲王,滇池又见证了新王在昆明开藩设府如日中天的煊赫,和穷奢极侈花天酒地的奢靡,也见证了这位杀死南明皇帝的人,又于12年后的1673年,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兴兵造反的可笑。
历史不会全然变化为断碣残碑。就个人而言,无论其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人物,最终都逃不过黄土一抷,然而,被改变了的历史走向,却已然是永远地改变了。
就在孙髯翁的长联挂上大观楼的一百多年后,云南以及昆明,忽然又在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甚至至关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迁到昆明,如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迁移至昆明。昆明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工业重镇、教育阵地和思想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于是处在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以及后来开辟的驼峰航线三条生命线连接点的昆明,就成为了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集散地,成为中国通向世界,接受援助,坚持抗战的唯一支撑点,随着抗日战场的南移,昆明又成了中国和盟军的战略基地。